浅论我见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7023 浏览:23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集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为一体。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这五大基本要素。关键词综合实践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中,把“实践活动”作为内容标准之一,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这一全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体现“实践活动”教学的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实践活动”教学涉及各个年级,已成为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内容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教学意义在于:
1.全员参与,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只有人人都投身活动,才能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断追求新知的积极情感,才能体现活动的价值。
2.自主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中,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教师在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与互动中顺势引导,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以探索,从而在探索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3.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小组划分对实施“实践活动”教学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灵活安排座位,有利于形成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学环境情境,便于学生交流、合作、探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从而养成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实践活动教学的特点

1.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活动的内容往往超越数学范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1)内容的综合性;(2)解决问题方法的综合性。例如:“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①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物品等;②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③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缴纳的费用等;④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种经验和方法共用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探究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实践活动教学的显著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上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开展问题展示、问题探究的过程,“探索”成为活动的中心环节。
3.实践性。新课程强调动手动脑,强调“做”。“实践活动”教学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观察事物、探索事物、发现事物,有的问题需要学生调查研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变的还有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评价观等,这些变化必然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提高,实现师生的双赢。

三、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

实践活动教学虽然已实施多年,但关于它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家正在积极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如何进行还在探索之中。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论教”,所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不强调模式化的实施步骤,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富有自己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步骤,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基本的五要素。
1.问题呈现。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新精神。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鼓励他们“提出一次问题,就是一次进步”,相信学生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对话交流。巴西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内容为问题,共同去生成新的问题,去构造新的意义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对话,保证对话交流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及时捕捉问题对话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与引导,使全体学生共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会说”。其次,教师定向引导,指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够从多种角度阐述与陈述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案,使学生“能说”。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3.情境刺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需要设置多种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有效促进学习与对话的情景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活想象思维。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活动情景来激励对话。其次,教师还可以以实验情景来刺激问题对话。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实验情景,让学生全员参与,动手实践,使学生积极进入到问题对话中,最终使问题对话在深度上、广度上有所拓展和延伸。
4.科学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愿望、意识和能力。首先,当学生讨论问题思路混乱时,教师要给予条理性、点拨性的指导。其次,当学生出现问题对话错误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给予科学性指导。再次,当学生讨论问题兴趣很浓、问题解决到新的层次和高度时,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教师要找准问题的关键,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5.全面评价。斯金纳认为:“即时强化很重要,学生的行为能立即得到肯定,可以增进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此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式评价。其次,当学生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或表达错误时,教师要给予赏识性评价,使学生从“出错”走向成功。再次,当学生的问题对话超过预设范围时,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性、反思性评价,使课堂问题引申到课外,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拓展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板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综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仍将不断探索,让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流于形式或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方式上。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