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差异关注个性尊重差别流程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20962 浏览:943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独特的环境,要想使他们更喜爱美术,更主动的学习美术,就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更大程度的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关注差异、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关注;尊重;自由表现;观察力;创造力
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形状完全一样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在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俗话说的好: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差异也千差万别,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独特的环境,要想使他们更喜爱美术,更主动的学习美术,就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更大程度的张扬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关注差异、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
1 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更大程度地张扬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的风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履行职责时才有耐心和信心。
美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性强且活动结果无对错之分的课程。在这种以美的熏陶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释放;情感得以自然流露;手、眼、脑得以协调发展,促进了个性的内化和健康发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智力、人生观和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努力尊重、保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就要具有个性化,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渗透,传达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1.1 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激发绘画兴趣,为个性化画面提供素材。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学生观察和绘画的素材。“不会看,也就不会画”,这正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实际上是人们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而观察力是一种看出对象本质的能力,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学生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总之绘画教育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在绘画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事物形象的深刻认知,也是创作出个性画面的重要素材和必要条件。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如《表情丰富的脸》一课,课前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的表情并用语言描述一下,可是学生并不感兴趣,可想而知画面也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于是换个方式,用相机拍下同学们课间时的喜怒哀乐,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自己最亲近的同学的表情时,同学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自由的描述五官的变化引起表情的丰富多彩,这也样就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使他们产生了绘画的愿望。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源于生活,儿童画更是表现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只有善于观察,见多识广,才能积累丰富多彩的绘画素材,为创作出个性化画面打好基础。
1.2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个性化风格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并给学生多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促进个性化风格形成。从美学的角度讲,风格是指美术作品显示的一种格调和气派,艺术风格是意识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所以,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绘画要求上,或者材料的运用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是他们的作品从构图到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不是“千人一面”。如《汽车博览会》一课,学生们大胆想像未来的汽车,学生们说了许多他们心中的未来汽车,有在太空里行驶的,有在火星上行驶的,还有在海洋里,还有可以在云朵里,造型上有糖果型的、水果型的、房子型的、火箭型的、甚至还有人型的……,学生们的想象十分丰富和具有创造性,不言而喻,绘画作品也不拘一格,风格各异。
所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作活动的大忌,应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找到适合展示自我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独特审美修养的人。
2 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差异,体现个性黄沙如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树叶如云,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雪花飞舞,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件事物是相同的。他们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大至一颗星球,小至一粒尘埃。在教学中差异则表现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速度和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多样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力,但不同的学生在各种智力方面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各有特色,这种内隐的智能差异的外显化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有当这种差异性被充分认识,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而不是缩小差异或消灭差异,而应该利用差异规律,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
2.1 教学内容要满足差异:学生在学习绘画上,也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异。有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不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有的动手能力很强,可又没有创造力,“手高眼低”;有的用笔大气,敢涂敢画;有的谨慎拘谨,小玲小气;有的趣味性强,标新立异;有的呆板稚拙,中规中距……..绘画作品真是五花八门,种种色色。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学生的差异,设置可选择的教学内容,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出发,为学生尽量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拘泥于教材知识本身,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美术教师还是有发挥其主动性的空间。在完成统一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艺术文化需要。如:在《漫画刷牙》一课后,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又上了一节《幽默漫画》课,给学生介绍了更多的漫画知识和漫画作品。也只有设定了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才能够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做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其更好地发展。
2.2 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差异:正象孔子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运用差异进行教育的典范。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分设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在《漫画刷牙》一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就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能达到程度选择作业形式。绘画能力强的同学要求能从脸型、嘴巴、表情、动作四个方面进行夸张表现,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对脸型、嘴巴、动作的夸张表现,其他同学只要求做到脸型和嘴巴的夸张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绘画要求,不仅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既能达成目标,又有了成就感。
2.3 评价方式要尊重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所以学生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的差异,有形象变形怪异的,有构图大小不一的,有线条凌乱的,有色彩脏乱的,所以在评价方式上,要尊重差异。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如果用一把尺子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每一个学生,那就只能是“千人一面”的局面了。当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出来时,应当给予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多样、客观公正的反馈和评价,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绘画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最后的作业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时的参与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相应的评价,达到以评激学的效果。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理解和欣赏学生作品中所特有的风格,从而造就大量富有个性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彭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共599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7共589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