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探究小学低年级性理由设计反思站

更新时间:2024-01-16 点赞:16315 浏览:701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抛出的探究性问题常常出现探究无效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问题的切入点不当。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解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探究性问题;切入点
师生互动是语文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又以师生问答最为常见。通过问答互动环节,学生能更好地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于提问环节常需花费很多心思。提问通常分为一般性提问和探究性提问。一般性问题属于陈述性问题,答案往往能在文本中找到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熟悉程度;而探究性提问则需要学生能针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进行发散性思考,而答案通常是多元而非标准统一的,这对体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一个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的有效的探究性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更能促进学生、教师、文本的多重互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抛出探究性问题后,常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思维能力不够强,探究推理能力还十分有限等客观因素外,也与教师所提问题是否恰切有关。一些问题的切入点不当,最终导致了探究无效。

一、探究性问题的切入点脱离学生实际,指向偏离

教学片段:一年级下《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为什么要带领战士们挖这口井?
生:因为沙洲坝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是啊,有了井,乡亲们就不需要那么辛苦地挑水了,你能想象出带领大家挖井的情景吗 ?
生举手发言,有的说:“战士们开着挖泥机挖井的。”有的说:“不对,挖井不用挖泥机,我看见是用水泥的,还要用水泵抽水。”
反思:在这一课例中,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想象带领战士挖井的辛苦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对的崇敬之情。可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不小的距离,又没有提供足够的补充材料拉近这种距离,学生只能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自然无法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材料是探究问题顺利展开的重要依托。低年级学生阅读面不够广,已有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应材料,然后进行探究。在上面这个课例中,教师可以用民谣的形式补充介绍沙洲坝的情况,再补充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这样一来,再让学生想象带领战士挖井的情景,就不会出现偏离文本的情况了。教师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能启发学生思维。一篇课文可以找到与它相关的诸多材料,这些材料要能从不同角度映射此文,帮助实现教学目标。

二、探究性问题的切入点过宽,指向不明

教学片段:二年级下《狐假虎威》
师:学完了这则故事,谁来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生:老虎很愚蠢,被狐狸骗了。
生:遇到紧急情况要想办法,不能慌。
生:我们要学习聪明的狐狸。
生:小动物们怕的是老虎不是狐狸,老虎真笨。
反思:这样一个话题设计,原意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顺理成章地揭示寓意,结果却是学生的回答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但是离教师设计的探究本意相去甚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教师出示的探究问题切入点过于宽泛,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情况不一,他们的探究能力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属于刚刚练习探究的阶段,这个学段的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师的探究性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提示性,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免低年级学生零碎、发散的思维迷失方向。在上面的课例中,如果把问题改成“你们喜欢狐狸吗?”这一带有明确提示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感到不知所措了。

三、探究性问题切入点单

一、指向无层次

教学片段:一年级下《蘑菇该奖给谁》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说说兔妈妈为什么要把蘑菇奖给小白兔?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生:因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
师:兔妈妈为什么不给小黑兔呢?
生:因为小黑兔和乌龟比的,乌龟不是高手。
师:你喜欢小白兔吗?
生:喜欢,因为他敢和高手比。
反思:表面看这个片段中教师所提出的探究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课堂气氛非常好,可是深入观察,这个教师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处在“知道”这个层面上,是一系列没有难易层次过渡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就如同蜻蜓点水般,无形中磨灭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低年级的探究性问题设计,应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形成由易到难的梯度,并由文内向文外延伸,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提高。
低年级学生需要教师们引导着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以点带面,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更深更广的掌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才能让学生逐步踏入自主探究学习的大道。
责任编辑 王 芸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