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接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对接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27581 浏览:1227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既是高职教育为“三农”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其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文章提出了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途径和建议,旨在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双赢。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有效对接
1672-5727(2013)01-0134-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更高层次人才的新形势下,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教育层次较高且面向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必然会走入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面对新形势,如何准确把握办学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承担起服务新农村、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已成为
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据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文化程度)情况,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高中文化程度占9.8%,初中文化程度占49.5%,小学文化程度占32.7%,文盲6.8%。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达76.4%的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只有20%的人员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3.4%的人员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仅仅占0.13%的人员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只有7.4年。
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了“跳农门”的教育,而职业教育也没有真正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目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方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加上职业院校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导致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与留守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脱节。这种教育体制下,或者成为“精英”脱离农村,或者被淘汰而成为农民,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口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如今大量留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受学制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几乎没有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了新一代的“科盲”、“农盲”,其结果是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很弱。
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 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二是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科技成果的应用,一些农民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三是影响了农民对下一代进行人力投资的,从而陷入“科技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效益低——人均纯收入低——贫穷——人力资本投资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恶性循环。
学校主动推进高职教育
对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
办学理念上对接 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既是高职院校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又是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的一次难得发展机遇,是高职院校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双赢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人才、技术的严重不足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办学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生源的急剧减少,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给高职院校办学带来新问题,高职院校要重新寻找办学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着眼于“农”,就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背景、农业产业状况、农村技术与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办学实际等不同情况进行定位。要敢于破除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之中。
培养目标上对接 一是通过培训提升现有农民素质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多层次、全过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符合市场需求的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致富带头人。二是直接面向新农村输送涉农高职毕业生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农业从业队伍人才缺乏的问题,应增大涉农高职学生的培养比例,继续实施一村一名或几名大学生计划,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高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改善农民的文化结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高素质新农村建设人才。
专业设置上对接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瞄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是根据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要从“农产品生产、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需要考虑,沿着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发展方向延伸,由单一农科型向农工、农商、农加工等多专业群方向发展,使之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从总体上保证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二是根据农业新兴产业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其外延和内涵都已经扩大,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近几年,休闲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开始出现,新兴农业产业不断涌现,都需要新型的农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统筹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农业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同时,也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好拳头骨干专业,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名牌效应。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制定有利于促进涉农高职教育招生就业的政策 制定有利于促进涉农高职教育招生优录及学费减免政策。对那些报考涉农专业、自愿毕业后去农村工作的高职大学生,可参照艰苦行业专业的高考录取办法适当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支持涉农专业开放式办学,对于优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618jyw.com
秀的农业实用人才、农村创业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和能工巧匠逐步实行单独组织考试、单独招生录取或者部分、全部免试入学。对涉农高职专业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对适合减免学费的农民子女实行哪来哪去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使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并在毕业后回到原地区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吸引更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建议当地政府出台类似2010年1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支持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回乡务农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资金、项目、金融、土地流转、户籍、人事、社保等。要加强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人才供求信息、土地流转、技术培训、项目支持、职称评定、信贷保险、政策咨询、跟踪指导管理等内容在内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大学生农业创业中的实际困难,为大学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创业和自主创业搭好平台,积极营造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的生动局面。要实行农村基层管理干部和农技人员招聘录用时向涉农高职大学生适当倾斜的政策,招考乡镇级公务员必须增加“三农”方面的综合知识测试;对乡镇农技部门可优先录用涉农高职教育毕业生,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可优先录用取得涉农高职教育书或农业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等。各级政府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职大学毕业生,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在生活上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蔡丽,龚文广.刍议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合格人才[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207-208.
昌正兴.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7(6):4-7.
[3]高道友.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双赢发展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64-166.
作者简介:
郑柏松(1971—),男,湖北英山人,农业推广专业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