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擦亮擦亮生命窗户

更新时间:2024-01-07 点赞:4519 浏览:156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同时也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还要维护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依赖心理、逆反心理、害怕心理、焦虑心理、冲动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孤独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等。有了目标,就能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而被接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方法沟通,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其是否喜欢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否愿意遵守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教师提供的各种活动。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器材、设备的“布局面貌”,要力求新颖、实用,使学生一看就能感到新奇,引起心中喜悦,而欲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从事体育活动就应唤起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和兴趣。如有的学校把秋千、攀登巨人步、滑梯、单杠、平梯、联合器械等集中在一个区域里,组成一个“大世界”式的玩乐场,学生步入操场,犹如进了乐园,喜笑颜开,跃跃欲试。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态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的心理态势。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被其接受。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年级利用器材的练习课中,我把用什么器材练习的问题交给了学生,学生对我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最后学生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袋装报纸替我解决了难题。于是在课上我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想象设计练习。他们觉得长长的塑料袋像尾巴,总结提炼出了不同形式的抓尾巴游戏,看报纸装进塑料袋像包,与我交流后完成了最感兴趣的战斗游戏,我不得不叹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功用。
(2)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利因素,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有些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在课堂上,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会改。教师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加以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功机会,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要求,保证学生逐步稳定地达到基本要求,并为程度较差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大家全面提高,共同进步。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端正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转移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抓住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选材时应尽可能地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小学高段教材多为一些复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统一要求下,让他们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或共同参与。
(2)在体育课程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于大多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前,体育教学应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四、课后小结赋予内涵,延伸心理教育阵地

在讲评时,以往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缺乏交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A.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B.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C.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评价。D.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素养。这样就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1996.
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的影响和改善作用,1999.
[3]孙爱霞.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学校体育,20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