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堂教学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2192 浏览:97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摒弃“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主流,很多学校在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操之过急、矫枉过正、盲目照搬、弃旧图新等问题。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我个人认为表现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是:
第一,学习过程完全依赖导学案,致使学生忽略了对文本的关注。一般的课堂程序是:学生做导学案、课堂讨论导学案、教师讲解导学案。上一节课结束后,就把下一节的导学案给学生发下去,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外完成。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认真做,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往往完不成,所以上课时导学案一片空白的学生不少。尽管如此,我们教师仍按部就班按导学案的程序进入课堂学习。学习完后检查学生的教材,很多都是崭新的,没有任何圈点标注或者解读,学生缺乏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对话交流及深入思考,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
第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空洞的讨论,表面的热闹,满堂的活动使很多的语文课凌空蹈虚,价值不大。这一环节中我们通常是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刻以小组为单位围成一团,教室顿时热闹非凡,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讨论戛然而止,有的小组胜券在握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有的可能才想出眉目,有的意犹未尽,时间不充裕,小组讨论的质量可想而知。而小组中发言的多为语文素养较好、表达能力较强、能言善辩的同学,很多学生被边缘化,或沦为小组的忠实听众,或成为陪衬附庸,或盲目表现,课堂成为个别学生演练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而不是在自我思考的前提下,课堂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几个学生表演的“几言堂”,成为新的“填鸭”,这样就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效果当然要打折扣。
第三,语文的学习缺乏心态的安静。预习时间过短,练笔次数太少,甚至很多课堂的读书,只是象征性地,犹如蜻蜓点水,学生未将文本读深读透,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品味,缺乏情感的熏陶。在导学案的模式下,教师的课堂个性无从体现,程序化的操作使语文味慢慢缺失。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迫在眉睫。
新课改的理念是一次学习方式的解放,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超越,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品位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应基于此展开思考,我认为,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效,不在于是否书声琅琅,不在于是否热热闹闹,而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果课堂只是一个单一的封闭型的学习方案,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而不能激发思维,
这样的教学不能说是高效的。
比如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如我每节课前5分钟会开展一个学生登台演讲活动,以班号为序,每位学生提前一天准备。演讲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素材,可以点评国际国内时事,
发表独特的见解;可以展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向大家推荐名著精品;可以声情并茂地背诵名家佳作;可以充满自信地展示自己创作的成果,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披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介绍某地的风土人情或奇人异事,开阔大家眼界等,演讲要求全部脱稿并用普通话。师生听完后及时点评打分,每月评出优秀演讲者。这一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演讲及点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强了语文积累。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得到提高。我认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思维和思想层面的心智活动,这种活动始终是内隐的、独立的,学生交流讨论之前必须有一个安静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课堂中不能为赶进度而走过场。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必须静下心来潜心深思,与教材对话,让文本与心灵共鸣,真正领悟悠悠书香。当然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完全放任,教师应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比如阅读文章时思考本文主要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通过本文的写作,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这样让学生在正确的阅读方向和轨道上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有两个问题不能忽视,一是因学生的经历、文化背景的局限,学生的分析判断往往受局限,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不够充分,学习的质量也会因此受影响;二是课堂只是让学生展示问题的结论,师生对话始终在一个平面,而没有立体的、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没有层层的追问,学生的学习缺乏深化与提高。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师的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在关键时刻要予以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课堂中应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不断发现和交流中的智慧火花和不足,或肯定鼓励,或及时提醒,或顺势补充,或就其中一点把问题拓展,而不是机械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教授《拟行路难》时,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不是“认命”这一问题。有学生说他认命了,因为他说“人生亦有命”,从“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可知他在自我安慰。有学生说他不认命,因为从“酌酒以自宽”中可见诗人满怀愁苦。当学生争论不下时,我顺势引导:他想不想认命?他能不能不认命?为什么?进而让学生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黑暗,认命只是表面的,内心深处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怒控诉。教师在备课时要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情及教材特点,用心设计问题,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真正起到点拨、铺路架桥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要远离浮躁及形式化的倾向,有些好的传统要继承。生动活泼的语文训练、充满智慧的练习、流畅自如的表达、声情并茂的范读等都不能抛弃,字要规规矩矩写,词语要一个一个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诗文要老老实实背诵……所有这些,都得按部就班地训练,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点。课改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一味求新,一味的模式化会扼杀语文的
“个性”,一切应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根本原则。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六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