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5734 浏览:156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自主学习属于一项有效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教育者们所重视,其为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所以,语文教育者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为其创造能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得出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意识,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自主学习情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示尊重,积极的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者不应将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将激发学生问题、加深问题的深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出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求知欲、表现欲,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课时,教科书中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表示赞成;杂然是纷纷的意思,许则是赞同。笔者觉得这一解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应是“纷纷表示赞同”更加的符合文意。而现在不便直接地告诉学生,所以,应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所提到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在语气上是否一样?愚公的妻子是不是一开始就毫无任何异议?整个家庭成员是否都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这时发现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愚公妻子和智臾的语气不同,妻子是关切,而智臾是嘲讽;由于愚公家庭成员数量多,所以,发表意见的人也较多,并且,愚公妻子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赞同并不等同于异口同声的同意,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文本中的注解不够合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理,觉得纷纷表示赞同与文意更相符。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学生们懂得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将其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激发,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二、充分把握导读艺术,引导质疑、解疑

实际上,语文教学属于一门艺术,它的艺术真谛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所以,语文教育者应科学合理的设计开篇导语和导读提纲。一个好的导语,能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良好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为其积极主动参与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比如,教育者在上《艺术品》一文时,首先进行了导语的设计:课前已经将维纳斯的半裸雕像展示给同学们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吗?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勉强说喜欢。但笔者又继续追问:“假如老师将其当做礼物送给你们,你们会愿意摆到书桌上吗?结果有部分学生回答不愿意,主要是怕家长责骂以及周围人说闲话。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良好教学氛围,同时还很好的抓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品,十分的虚伪。起到了较好的成效。再如,笔者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结合学生的提问,共总结、归纳了下列几点导读问题:为何文中作者觉得托尔斯泰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他所说的美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的呢?通过层层深入,将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有效的解决了,充分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不断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者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从课内走向课外;所以,语文教育者应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拓展延伸的内容,不仅可以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宽,而且使其形成了良好的主体意识。比如,笔者在上《再苦也没有苦孩子》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对本村内学龄儿童入学情况做一番调查,并拟写调查报告。通过这一方式,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的加深。再如,《社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引导学生们对文本内容与当地传统“二月二唱大戏”作一番比较,这样,学生就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时,教育者应做好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方面的角色,将自主学习变为师生间互动的重要桥梁。
作者单位:甘肃陇西县渭州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