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备课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环节—课后备课?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31954 浏览:145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调整教学方法、教材难易处理、教学过程整合、解决教学疑点、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实验教学”等六个方面,通过教学实例阐述了课后备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 优化; 教学环节; 课后备课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名师”。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教同一门课的两个平行班时,常常是第二个班的课比第一个发挥的更好些,教学效果也明显优于第一个班。究其原因,除了更熟悉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外,更主要的是上完第一节课后会自觉地对刚上完的课作一简短的思考,对其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可见每位教师的每节课都可能有点滴教学体会。如果能及时记下一些上课出现的偏差或收获,积累一些颇有价值的教学体会,无论是对于以后这节课教案的调整与充实,还是对下一节课教案的安排与设计,都会提供一些实施依据,从而探求出一些即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规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这就是课后备课。
一、课后备课有利于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对每节课点滴教学体会的积累,我们从中总结出化学学科的三个基本特点:① 实验技能强。②化学术语应用性强。③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集中。从而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这种思想启迪下,有机化学部分章节的授课中,我们采取了“启发—探究”式的授课方法,把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程序变革为让学生“探究—发现—归纳—迁移”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新程序。经过两次阶段对比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二、课后备课有利于教材有难化易例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如: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我们使用的教材用了近五百二十个字叙述了命名原则。为了便于掌握,每讲完一次课我们就反复琢磨,如何对教材文字进行浓缩,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经过十几次的修改,最后仅用了十六个字强调了四条原则,即:最长碳连、最小定位、由简到繁、同基合并。同学们反映,这样做不仅能快速记忆,而且能长期记忆。
三、课后备课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客观分析例如:专升本化学训练题和试卷讲评课,原来我们是按顺序一道道题讲下去。虽然也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了可能出现的错误。但一堂课下来,基础好的同学听烦了,基础差的同学却嫌讲快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使我们体会到 :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或教师罗列知识的水平上。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所得结论的推理过程,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因此,我们现在讲解推断题,是把十几个题归为一组,即一个题干加上几个符合学习规律的小题。它们构成的顺序有的是一种解题的研究思路,有的是一种实验操作顺序。这种题型,有利于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把测试过程本身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学生反映很有收获。
四、课后备课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疑点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许多疑难问题。例如讲授无机化学时,我们从教学后记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多个题目,即:为什么Cu2+湿态稳定而Cu1+干态稳定?在所有金属中为什么只有汞是液态?易升华的固体有液态吗?卤素的正价为什么是奇数而不是偶数?为什么锗、锡的+4价化合物稳定而铅的+2价化合物稳定?某些金属氢氧化物沉淀静置后的化学活性为何降低?我们把这些问题贯穿起来,用原子结构理论加以解释,组成了成功的专题讲座,使这些很棘手的疑点通过有趣的方法得到了解决,深受同学欢迎。
五、课后备课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原子轨道近似能及图即电子填充顺序图”[3]记忆非常困难,尤其是出现能级交错现象后就更易混淆。为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后记实践中不断总结,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原子轨道能级图记忆方法—分组数字法。该方法是用阿拉伯数字把电子填充顺序图中的电子层数n值分成六组,即:1、1、2;3、3、4;3、4、5;4、5、6;4、5、6、7;5、6、7。其应用方法是,上面六组数据中,电子层数n值第一次出现时,其亚层为s;电子层数n值第二次出现时,其亚层为p;电子层数n值第三次出现时,其亚层为d;电子层数n值第四次出现时,其亚层为f。根据上述方法,就可以得到电子填充顺序,即:1s、2s、2p;3s、、4s; 3d、4p、5s; 4d、5p、6s;4f、5d、6p、7s; 5f、6d、7p。根据这一填充顺序及三个原理,就可以确定元素周期表中任何一个元素原子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分组数字法把多个独立记忆元素整理成相互之间有联系、有一定数字规律的整体,记忆和应用均非常容易。
六、课后备课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其他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教师规范熟练的实验操作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们对教学中某一个不理想的试验结果,哪怕几次,十几次的验证,最终也要找出关键所在。几年来,通过教学后记我们积累了大量实验成败材料,并围绕专业课程对实验设计和改进做了诸多工作。例如:甲烷制取实验中如何防止试管破裂?苯与溴取代反应的最佳体积比是多少?如何用化学方法制作镜画?如何掌握差减法称量的关键等等,为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提供了条件。
总之,通过课后备课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教而多思;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有利于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并最终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规律。若能长期坚持,教师教课将是越来越轻松,而教学效果则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马艳秋.如何写好实验教学后记.〔J〕.新教育,2009.(3):47-48
 李贵深.有机化学.北京:〔M〕.2009,26-27
[3] 卜平宇、夏泉.普通化学.〔M〕.2009,137-13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