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鲁迅谈鲁迅杂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23613 浏览:1067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鲁迅作品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鲁迅作品,要教出鲁迅作品的特色来。就鲁迅作品本身而言,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也应该有不同的教法。笔者现就鲁迅杂文来谈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关键词:鲁迅;杂文;教学;《拿来主义》
中学课本中,单以作家个人而言,选入作品之多,首推鲁迅,这是任何一位作家都不能相比的。然而,同时就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即鲁迅作品教学有没有关联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鲁迅作品的教法同其他文章一样,正音正字,分析文章结构,再归纳一下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文教学的这一程式化教法是否适当,姑且不论,笔者以为它至少不适宜鲁迅作品的教学。在此,笔者想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鲁迅杂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学中,读者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准确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因而,鲁迅杂文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鲁迅杂文为何难教难学?如何让鲁迅杂文的教学效果更好?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论述。

一、鲁迅杂文的时代背景

鲁迅杂文难教难学,首先在于时代背景难以了解。我曾作过一个调查,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认为鲁迅杂文的时代背景最难懂。从教学的角度讲,时代背景的难,在于现在的人对当时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三言两语很难讲清。其次在于如何向学生介绍。徐钦文先生曾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可以用启发的手段使之逐渐转变。时代背景总要交代清楚,以免讲解时无的放矢,避免繁琐就是了。”“从整理说,语文课该着重于阅读写作,但在选讲像《拿来主义》等富有原则性的作品时,不妨暂且多花点时间在说明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上。”
鲁迅杂文的时代背景复杂,但与内容紧密相关。了解它的时代背景,是学习全文的一把钥匙,讲清了时代背景,文中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我认为,时代背景必须用一定的时间去介绍。不过,方式可以灵活些,不一定要在讲解正文前孤立地、抽象地去介绍。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放到讲课中间,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介绍。
例如《拿来主义》,它作于1934年,反映了鲁迅当时对继承文化遗产的意见与主张。鲁迅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是有针对性的。所有这些,不必在讲正文前和盘托出,最好是在具体分析课文时插入。文中鲁迅用“孱头”“昏蛋”“废物”作比,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析时设计到时代背景,这时穿插介绍时代背景比较适宜。当时,左翼作家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中,出现了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两种偏向,鲁迅写了不少文章进行批判纠正,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除《拿来主义》之外,还有《论旧形式的采用》,鲁迅着重论述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即“古为今用”的问题,认为“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拿来主义》则侧重于对待外国文化,即“洋为中用”问题的论述。文中把“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分别斥之为“昏蛋”和“废物”,明确提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也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插进这些内容的介绍,学生基本能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二、窥一斑以见全豹的学法

鲁迅杂文浩如烟海,能否从所教几篇杂文中叫学生窥见大海的浩瀚深沉?我以为是可以的。
众所周知,鲁迅杂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高度的思想战斗性与完美的艺术性。我们应该从课本所选鲁迅杂文的教学中,去分析鲁迅杂文的共同点,归纳出鲁迅杂文的特征。《拿来主义》一文较有代表性,在此做一些尝试。
鲁迅杂文一大特点是“贬锢弊常取类型,论时事不留面子”。其中塑造的一些形象可作典型来读,如“第三种人”“叭儿狗”“蚊子”“苍蝇”等等,这点在分析《拿来主义》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三种典型形象时也不难看出。其次,鲁迅杂文好用反语讽刺手法,遣词造句十分幽默。如文中的“进步”“丰富”“大度”“发扬国光”“捧”“挂”等。前四个是用反语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送去主义”;后面的“捧着”表示对人家毕恭毕敬的样子,“一路上挂过去”说明做得很卖力气,显得十分幽默。讲解这些不用多费口舌,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从《拿来主义》一文中,还可以归纳出其他一些特点:鲁迅在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送去主义”时,引用了《大公报》所谓“以‘催进象征主义’”一语,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一句,顺带对做大官僚、大资产阶级盛宣怀的孙婿而自我炫耀的恬不知耻的反动文人邵洵美轻轻一击,按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带上一轮,刺他一下”。两个特点中,前一个特点学生容易理解,后一个特点比较特殊,可简单介绍一下邵洵美“做了女婿换来的”大宅子——竹园宾馆:竹园宾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馆位于北京城西的鼓楼角下,为清代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私人花园,经他刻意修缮,变为一座颇具明清特色的皇家庭院。邵洵美因为做了盛宣怀的孙女婿,住进了这座豪华的庭院,很是得意,到处炫耀。鲁迅对此嗤之以鼻,很不以为然,在《拿来主义》中顺带刺了他一下。
“窥一斑以见全豹”,这样讲析鲁迅杂文特点比较形象,效果也会好些。鲁迅不愧是语言大师,其杂文语言的尖锐性、形象性、哲理性、讽刺性、幽默性,用词精准恰当,句式灵活多变,是当代中学生值得借鉴的。

三、对杂文中的人物要作介绍

鲁迅杂文涉及到的人物众多复杂,教学时需要适当作些介绍。介绍人物时,需讲清鲁迅对他们的全面评价。有人认为鲁迅评价人也值得怀疑,因为鲁迅贬的人并不一定坏,褒的人也不一定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作具体分析。
鲁迅评价一个人多数不论及全人,只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而言。他对李四光与章士钊的评价,很能说明这点。鲁迅曾批评过李四光,说他站在政府一边,却从没否定他的地质学。鲁迅斗过的章士钊,解放战争时期做了好事,解放以后我们对他还是很尊重的,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鲁迅斗错了。在鲁迅死后,鲁迅褒贬过的人或变坏了,或变好了,与鲁迅有什么关系?《拿来主义》牵涉到梅兰芳等几位艺术家,学生可能会提这样的疑问:“梅兰芳他们也是送去主义吗?”解答这个问题时,就要论及鲁迅的知人论世。笔者认为,鲁迅对《拿来主义》中牵涉到的几位艺术家虽有看法,但批判的矛头是指向大肆宣扬“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政府及其文人的。试想,当时苏俄的“象征主义”早已被现实主义所替代,国民党政府及反动文人却说“催进象征主义”,岂不荒唐?鲁迅尖锐指出:以为中国画“切合苏俄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却未免近于梦话”。“苏俄的象征主义的没落,在十月革命时……而此后又渐为写实主义所排去。所以倘说……写实主义‘引成欣欣向荣之概’,那是说得下去的。”鲁迅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在讲析时,对以上内容应有选择地作些介绍,以突出鲁迅揭露的反动政府讨好帝国主义、污蔑苏联、贬低社会主义文艺、破坏民族文化的险恶用心,切不可就事论事,模棱两可。
以上谈了鲁迅杂文教学的一些浅见。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鲁迅杂文产生兴趣,较全面地了解鲁迅,应是鲁迅杂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鲁迅杂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让学生去体味鲁迅杂文的幽默、讽刺意味,理解丰富深刻的含义。这样,学生经过学习,会对鲁迅杂文及其他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鲁迅讲座”列入教学计划

鲁迅杂文太多,而选入中学课本的毕竟是九牛一毛,仅这九牛一毛,未能全尽鲁迅杂文的面貌。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有计划地给中学生开一些“鲁迅讲座”,适当介绍鲁迅的生平、为人、地位以及作品,使学生了解更全面些。我们认为,鲁迅作品教学应与鲁迅普及工作结合起来,把“鲁迅讲座”列入教学计划。笔者曾在实习中学作过一些尝试,讲座之后,学生反映说听得懂,也有兴趣听。不少学生原来对鲁迅只有一个抽象的概念,听后感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根据初步经验,我以为讲座形式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是切实可行的,它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针对鲁迅作品难教这一点,有条件的中学可指定专人担任鲁迅作品课程的教学。由此可以做到:(1)有步骤地、系统地安排鲁迅作品的教学。按照课文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2)教师本人能有较多时间和机会学习鲁迅作品,并有所专,从中探索一套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出鲁迅作品的特色来。这样的方法不是没有先例的。据调查,有些中学把古文和现代文分开,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教学,效果还不错。这样做,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康克俭.鲁迅杂文教学漫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