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高考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怎么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18800 浏览:832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古典诗词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丰富多彩的南北朝民歌;从以鄙弃官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诗歌,到拥有被后世誉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唐诗,再到以风韵雅致、千姿百态著称的宋词……古典诗词可谓源远流长,千古流芳。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领略文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言语汇的神奇魅力,可以沉醉在诗歌所描绘的诗情画意里,还可以和各式各样诗人进行灵魂的沟通,进而得到情操的陶冶。“读诗使人聪慧”,读中国古诗精妙和谐的语言,体会其深沉丰厚的感情,更是妙不可言。
而且,古诗阅读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之一。这道题要求学生鉴赏内容、分析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等。有些诗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意象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层内涵,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就更不好入手了。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总结了“三步走”的阅读方法,希望能给心存困惑的学生一些帮助。
第一步:看作者,读题目
首先,读诗要看作者。作者的身世经历一定是影响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关键因素。古人很早就讲过读诗的方法之一是知人论诗,意思是指要了解诗人,包括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处时代的特征,都会在他的诗歌中打上深深的印记。以我们所熟悉的诗人为例,如忧国忧民的杜甫非常关心民生,所以才有“三吏”“三别”;“别是一家”的李清照婉约清新、缠绵悱恻,无论《声声慢》《醉花阴》还是《一剪梅》皆是如此;横槊赋诗的曹操是气魄雄浑、慷慨悲壮的,他所写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是如此;喜好宁静的王维隐逸恬静,这在他的诗作中也体现了出来……我们循着这些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其次,还需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是诗歌的主旨,有时一首诗的诗眼也会出现在题目当中。比如,王昌龄《送魏二》这首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倦夜》写的是夜晚的辗转难眠;《征人怨》的题目显示出这是一首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的边塞诗;《在狱咏蝉》明显是托物言志,借蝉写自己的囚禁遭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一首诗的题目无论是主旨还是感情基调,总能提供出或多或少的信息暗示,帮助我们理解诗意,鉴赏诗情。
第二步: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令全诗境界全出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先说闺中女子“不曾愁”,忽而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心理发生变化,一个“悔”字就写尽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夫婿的思念担忧。再如,宋代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他待客不至、百无聊赖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有些诗作的诗眼可能是一个句子。例如,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就是末一句“酒阑无奈客思家”,一个因仕途失意,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急切返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所以,在整体读诗的进程中,我们要仔细体会诗意,想象作者的处境,才能找到这个所谓的诗眼。
第三步: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主旨就是诗人在作品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这就我们需要综合观照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是对诗歌总体的把握阶段。其中,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甚至是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解,这些细节我们都需要关注。例如,欧阳修《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欧阳修在滁州期间,颇有惠政,《醉翁亭记》一文对其与民同乐的治理作风有所描绘,此诗写他离开滁州时的心情。首句写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次句写众宾客宴送知州,“酌酒送行”。后两句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激动、矛盾以及坦然自若等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写于诗人西行途中,向东望去回乡路漫长,思乡之情油然袭上心头,泪落如雨。正当这时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欲捎书回家报个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完全是马上相逢匆匆离别的行者的口吻,写得十分传神,写尽了旅途的颠沛流离和思乡的肝肠寸断。
诗歌赏析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领悟的过程,所以“三步”思路只是理解诗歌的三个角度、三种方法。只有对作者、诗题、诗眼综合理解,才有可能上升为对诗意的整体把握,进而概括诗歌主旨。
(责编 张翼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