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激发学生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新时间:2023-12-22 点赞:14966 浏览:607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总是主动且心情愉快地去学,并乐此不疲,反之则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包袱。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最大的成功呢?

一、用爱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学识,品德,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谈到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时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教师的德、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学识博大精深,灵魂一尘不染,言行堪称典范的,是一切美好的化身,是自己仿效的榜样。因此,教师人格、品德等内在的素质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内在素质就是教育的力量,它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更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今天,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更影响着学生的明天和未来。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成效。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重视自身的多方面素质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一切塑造学生,去发现学生。
总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如果学生的求知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失衡,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给予自己学识和才华上的哺育。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如果教师把爱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心情,就能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愉快学习,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奋发进取。

二、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不需要传统式的“独角戏演员”,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历史教师强烈的角色意识是上好历史课的重要保证。
对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的间接性,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有着强烈的角色意识,“神入”历史,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示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传人适如其人”,“叙事适如其事”,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历史教师的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掌握准确具体的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历史教师强烈的角色意识,要求其应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不应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讲授历史知识,要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教师只有走进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氛围之中。这需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突出生动形象的情节,注意语言表述的活泼流畅,把握形体动作表演的分寸,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再现历史,烘托主题,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牢固地记忆历史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缺乏角色意识,不具有按照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应的一套行为方式去实施自己的角色行为,就难以体现历史的韵味,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角色效应,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他们相应的历史感。缺乏心理角色的讲授只能是说教式的模式化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难以形成强烈的历史情境与氛围,这样的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只有博大精深,才能深入浅出。

三、充分发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个人教学实际,充分发扬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创造与主、信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良好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共鸣,诱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讲西安事变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当时被张学良、杨虎诚抓住后,如果把杀了,国内、国际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各抒已见,讨论非常激烈,在讨论中,教师应注意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给予总结,这样,不但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自我表现的愉悦,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否表露和发展质疑精神,取决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充分保护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大胆思考,大胆表现。对学生的想法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出自敢于提问,发现矛盾并为解决矛盾而努力。不会质疑就意味着不会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创新能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依据学情设计,因学而异,使教学与学法有机统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悟出学习方法与学习要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讲李四光等科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时,可联系1999年美国炸毁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是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要想使自己的祖国强大,不受别国欺辱只有从我做起,向李四光等科学家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拼搏奋斗学好本领为祖国效力。

五、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做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统一。
在讲到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时,让学生模拟扮演岳飞,让他们根据自己了解的岳飞当时是如何领导岳家军抗金斗争的。此外,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历史辩论会、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通过以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变化中显现出课堂教学更大的开放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变得很精彩,有生气,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六、注重培养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智力因素诸方面得到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意志、兴趣、需要、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会取得成功。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论对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对智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都要重视,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以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
总之,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在是传统下的知识的传授者的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课程改革的研究人,教学艺术的探索人,……照此要求,虽任重道远,却无限光荣。而我们的历史教师,惟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进修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才能够担当起时展所赋予的重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成功,自身一定要做 到“要点燃别人,心中要有火种;要照亮别人,身上要有光明”。培养学生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信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吧!“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