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革新思维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9690 浏览:35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质疑情境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
1.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就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它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运用批判性质疑,能较大程度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practise doing some thing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Lucy often practices_____French.
A.speak B.spokeC.spokenD.speaking
大部分学生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被排除的那三个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正确。这样讲授,学生定将兴趣浓厚,愉快地掌握practisedoingsomething和spoken French这两个短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审慎思考,抛开固有的思维定势,考虑更加全面。
2.研究性质疑。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养成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使他们能透过表象看到其本质。

二、创设交流情境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集体合作,思维的磨擦与碰撞会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目标、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
1.发散式交流学习。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横向拓展思路,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中筛选发散点,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如:让学生回答“Heyoueverbeen toMountTai”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Ihe.”“No , Ih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富有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I he.It’svery exciting for me to be there.
No . I hen’t.But I wish someday I could go there with my parents.
2.合作式交流学习。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往往能收到1+1+1>3的效果。例如,初中阶段让学生进行看图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通过同学间讨论,相互启发、借鉴、弥补、点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汲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三、注重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高要求的评价;对后进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马上说:“NO ,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创设宽松、、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同时,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引导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倾力创造,培养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