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纳西探析纳西东巴跳武舞文化起源与进展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575 浏览:154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东巴跳隶属于东巴文化之范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历史、宗教、体育的视角,对“东巴跳”这一少数民族武舞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从东巴跳的起源、形式、功能3方面进行研究,阐明东巴跳具有武舞文化相融的宗教本质特性。
关键词:东巴跳;武舞文化;发展变迁;研究
武舞一词,顾名思义为“武术”和“舞蹈”的综合概念。武舞文化是数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背景的一种社会文化象征。反应了当时的民族信仰、民族情趣,但说起武舞文化的孕育发展,必须一直追溯到原始的远古时代。原始武舞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中,人们为了生存同大自然斗争,为了获得食物和野兽拼抢,这时产生了拳打脚踢的武术动作雏形;人们在狩猎之后为欢庆丰收在一起载歌载舞,有了舞蹈的踪迹。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部落之间有了战争,操演军队集体动作,产生军事武舞。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现象、顽疾的恐惧及不理解,认为万物会显灵,人们通过武舞动作来供奉神灵,于是在宗教的祭祀活动中,武舞以万年长青的生命力,活跃于其中。
无论是原始的宗教祭祀,还是频繁的军事战争以及原始文化娱乐,都为武舞文化的繁衍迁徙注入了时空链条,武舞文化随着人类的发展变迁深深沉淀在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象征,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一、纳西东巴跳的武舞文化追源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自治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积淀,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尚勇好战的纳西祖先,在巫教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造了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武舞——东巴跳。因此,在祭风、消灾、除秽、开丧、求寿等七种场合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由此形成的东巴文化是古老的纳西民族本土文化的结晶,东巴跳的发展沿革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有着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族源迁徙“孕育”东巴武舞文化

纳西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西北河惶地带南迁的古羌人。公元三世纪初期,古代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河湟古羌人的一个支系“越西羌”。因多种原因,向西南方迁徙,逐水草而居,顺江河而下,到四川盐原县一带后,被改称为“摩沙夷”。这个时期,纳西族的先民们与汉族建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联系。公元8世纪左右,这支人马又向南迁徙、扩展到云南北部、金沙江流域,在滇西北丽江一带定居下来。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这支人马逐渐与当地的土著民族相互融合并兴旺起来,成为了今天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纳西民族。
古老的纳西族象形文典籍记载:在纳西民族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唐、宋、周等朝代 。南迁的纳西先民,特别是他们的祭司,把沿途所听、所看、所学的各民族的民族乐舞借为己用,并一直带到遥远的大西南,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直至宋代,被东巴奉为神明始祖的丁巴什罗等人,承用羌族迁徙的各名族乐舞开创了纳西族用来祭祀悲喜仪式的东巴跳。[3]
纵观历史,纳西族在迁徙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吸收、引进、融合、革新各种民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稀世罕见的东巴武舞文化。

(二)原始战争“酝酿”东巴武舞文化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纳西祖先们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把原始武舞与原始武术实为一体,舞者手执各种武器,做种种击刺、进攻、防守的姿势演练。于是原始人群中萌生了战舞。这种战舞可以说是武舞的原初形态。
进入阶级社会后, 纳西先民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连串的军事活动,诸如血亲仇杀、部落械斗、反抗土司压榨以及抵御外来入侵等。为了在频繁的军事活动中利于不败之地,东巴祖先基于军事武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创编了群体阵型中有攻击、防守等一连串功能的军事武术、军事舞蹈的动作合体——东巴跳。因此,古代频繁的战争,让纳西先民对于具有“武舞”技能产生了强烈的渴望。随着军事演练的普及,东巴武舞文化蕴育而生。

(三)巫教祭祀“衍生”东巴武舞文化

纳西族的东巴教起源于纳西祖先早期信仰的原始宗教——巫教,并受藏族钵教(黑教)的影响,同时吸收引进了藏族的教和汉族佛教、道教等多元宗教因素。巫教信仰自然、崇拜图腾,把所有的力量归结于自然的神灵作用。《说文》载“巫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说明巫师凭借原始武舞举行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东巴祭司们把巫教引申为东巴教后,巫教里的这些模拟动物跳的巫舞动作被东巴祭司吸收与改造,逐渐变成了东巴祭祀仪式中迎神、驱鬼的东巴武舞。
因此,原始状态的民族风俗中,原始巫教为祭神而跳的各种巫舞,其实是东巴武舞文化的原始根源,失去了原始宗教信仰,自然东巴跳就失去了在民间流传千年的民族精髓及意义。

(四)东巴经文“延伸”东巴武舞文化

东巴经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铸成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东巴象形文字是纳西先民的伟大创造,被东巴奉为神明始祖的“丁巴什罗”,开创了利用象形文字写经传教的新纪元。从此,纳西族用来祭祀悲喜仪式的东巴跳载人了文本记录的史册,《磋模》则是“东巴跳”文本的代表之一。磋,纳西语为跳;模,意为谱。《磋模》即为跳谱。是东巴教徒用象形符号,把通过生产、生活斗争而逐步形成的武功跳法、套路 ,以及刀、、棍、棒等兵器及其武功动作、顺序和方位,用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东巴象形文字记录下来,成为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舞谱”。因此,古老文明,稀世罕见的东巴经,是对东巴武舞文化存在、发展、延伸的根本,是窥探纳西族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五)尚武精神“迸发”东巴武舞文化

纳西族的族源是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因此“拇瓜”(土军) 制度的渊源首先可追溯到古羌人“性坚刚勇猛”之风尚。其次应直接渊源于纳西先民处在原始社会中的生活,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勇猛善战精神。历代《纳西东巴象形典籍文化》和《民风习俗史册》都可以追溯、查阅到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中撰写:“男女老幼刀为饰”;明代,《云南志—丽江府》叙述:“土人勇女无少长,出带大小二刀,以锋利为尚。喜则抚刀相侈,怒则拔刀相虽死无憾;”说明了古纳西民族崇勇武的精神蔚然成风。

(六)生产娱乐“承载”东巴武舞文化

东巴跳产生于纳西先民的生产娱乐过程中,非常富于生活气息,不受时间和地点、场合限制,在婚丧、起房盖屋、庆祝丰收和节庆之际都可以跳,纳西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都亲睐东巴跳这项自娱性武舞。就此为东巴武舞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为各时期东巴武舞文化的承接搭建了理想化的平台。

二、纳西东巴跳的武舞文化功能

(一)祈神驱鬼的宗教祭祀功能

祭祀是由于远古人类对神灵的信仰,为了愉悦神灵、驱撵鬼魂,在生存环境、文化源流的的熏陶下,祈求者利用“武舞动作”向一切神灵欲表内心夙愿的宗教崇拜行为。
在纳西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神灵信仰、宗教意识深深渗透到整个纳西社会文化阶层中,在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纳西社会文化环境中,早期萌芽的身体活动(实际包括现在所称的劳动、体育、艺术等一系列肢体动作)都扮演着祈神、驱鬼的复杂角色。东巴跳在纳西族族社会生活中, 渐渐成为纳西社会东巴文化的核心。在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发展中,东巴跳以独特的武舞文化形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代人祈神、替民驱鬼的重要角色。因此,纳西东巴跳的原始功能,也是最强大的功能,就是为宗教服务的祭祀祈福功能。

(二)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健身功能

健身功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纳西族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东巴跳,就有活动时间长,强度适中,偏重肢体活动,要求全身主要肌群参与工作的特点,能有效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增强肌肉力量和韧性。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通过超量恢复的运动规律,达到 “运动耗能——休息恢复——超量恢复”的生理获能,达到人体肌肉、骨骼、生理机制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而增强体质不仅是个体获益,是整个纳西民族生存及延续的根本,也是纳西先民满足生理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东巴跳的健身功能不容小视。
其次,纳西族聚集的民族地区现在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因素,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比较落后,公共健身设施匮乏,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政府给予的建设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纳西民族群众的健身需求,制约了纳西族全民健身工作的发展。而“东巴跳”适应纳西族人民健身的特殊需求,对场地、设备等要求不是很高,在街头巷尾、村前寨后、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通过发展“东巴跳”这一典型的纳西民族体育,推动整个纳西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有更为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

(三)保护东巴文化的传承功能

东巴祭祀仪式在纳西民族的生活中居于很重要的位置,东巴跳成了纳西民族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传承的桥梁、纽带和,同时扮演重要的角色。东巴跳依靠东巴经文“跳谱”的记载流传至今,但无形的民族文化及抽象的民族意识却在东巴经文中难以呈现。东巴跳以其特殊的传承方式,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在传授东巴武舞动作的同时,自然连带纳西族群的宗教信仰、社会道德、民族性情、以及一些约定成俗的社会观念都灌输给下一代,使民族观念意识和社会习俗规范化,并得到原汁原味的沿袭。
因此,东巴武舞文化是具有有形的宗教文化、无形的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通过东巴跳的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保存并发展;通过东巴跳的时代相传,纳西东巴武舞文化也找到了世代相传的有效载体。使纳西族的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增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功能

东巴祭祀是纳西民族群众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承载了纳西民族共同的宗教信念、民族意识。通过东巴跳,人们相互认同,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进友谊和感情,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
每年农历三月初五是纳西一年一度的东巴盛会,东巴教徒都会聚集到丽江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共庆东巴会。先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祈福。然后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最后数百人进行东巴跳,场面浩大。在东巴祭祀活动中,借助东巴跳的神秘力量,通过诵经祈福,保佑众生,有利于加强民族群众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稳定民族关系。显然,深厚的东巴武舞文化内涵和民族认同意识,具有增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功能,对人们起着极为重要的维系民族认同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纳西东巴祭祀变成正规的节日和固定的崇拜形式,其中东巴跳是主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宗教、体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东巴跳的起源、形态、功能,对东巴跳的武舞文化研究,发现:东巴跳的起源表明武舞文化同根近源;其表现形式表明武舞文化相融;其功能表明武舞结合服务于宗教祭祀。东巴跳既是武术,也为舞蹈,将其定位为亦武亦舞的少数民族祭祀武舞,突出了中国民族武舞兼收并蓄、包融武舞、崇尚宗教、经久不衰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李翠霞.对武舞文化变迁的历史审视[J].武术科学,2006,(8).
黎华.纳西族东巴跳武舞探析[J].科学与文化,2000,(4).
[3]杜长亮.王慧勇.李晓华.东巴跳源考与属性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5).
[4]尹兆忠.“东巴跳”的来源[J].少数民族体育.
[5]黎华.“东巴跳”与《磋磨》眺谱的定位[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1).
[6]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冯莉.纳西族东巴舞仪的文化阐释[J].民间文化论坛,2005.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