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书写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7271 浏览:719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然而,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使其行之更有效呢?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然而,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教学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忽视活动主体的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忽视活动过程的开放性等,,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使其行之更有效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1.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好的课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学应用题:“一筐梨连筐重52千克,卖出2/5以后,连筐重32千克,筐重多少千克?”在教学时,很多教师怕学生不知如何理解,让学生读一遍后便开始分析:先算卖出多少千克,再算一共有多少千克,最后算筐重多少千克。学生无需过多的思考,直接跟着教师走便成,虽然学生能顺利完成此题,但是学生真理解了吗? 由于学生解答问题,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分析,应鼓励学生认真分析获得的各种信息,以所学的知识为背景充分联想,大胆猜测,并进行一些尝试。要等一等,给学生留一段思考,分析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思考仍无头绪时,教师应艺术地略加暗示、或转换角度、或创造阶梯降低问题的难度,着力于思维受阻处进行诱导。

2.多给学生倾听、交流的时间

数学交流对数学学习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进数学认知能力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的发展。通过组织交流,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连贯、清楚地向同学、教师或其他传达自己的数学思维;分析和评判别人的数学思维和策略;使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数学概念。所以,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忽略了。记得有这样一个求平均数的例子:某车间有两个加工小组,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加工机器零件12个,乙组4人,平均每人加工机器零件16个,问甲、乙两组平均每人每天加工机器零件多少个?一学生说是(12+16)÷2=14(人),一学生说:(12×6+16×4)÷(6+4)=13.6(个)教师问:你认为谁的正确,为什么?一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是13.6正确,因为求平均数要根据”总数量÷总份数‘来求。教师满意的点点头,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想法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时,教师就马上“鸣锣收兵”。这是我们教师常犯的毛病。难道这样学生就懂了吗?同一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该怎么办?我认为还是等一等,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他们就会去研究平均数。学生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碰撞中产生灵感,发展思维,共同生成属于自我的经验。

3.给学生充分反思的时间

反思作为一种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学生经验的提炼和深化,没有反思学生就不能从深层次上掌握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后,一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任意三条线段,你一定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全班学生一致答:“能”,教师反问:“真的一定能吗?”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此教师并没有急着抛出正确结论,而是拿出为学生准备的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棒。如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等,让学生任意选择3根来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会自觉修正原先的错误。
学习不是简单的“告诉”,没有领悟和感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内化,因此,当课堂中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不应急于更正,把正确的答案,完整的结论灌输给他们。学生在没有经历动手实践、探究的情况下,学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容易淡忘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
总之,要更好的解决数学课堂中的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反思,。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果,这样才不会抑制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探索能力、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