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意蕴引领学生在语境中感受词语意蕴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5377 浏览:144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语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小学词语教学的策略,以期对小学语文词语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618jyw.com
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词语理解;领悟含义;内化词语
1674-9324(2012)12-0101-02
词语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需要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逐渐增强理解词义的能力。因此,词语教学必须走出“就词解词”的误区,重视词语教学的呈现方式手段——在语境中学习,将词语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在具体语境的分析、理解中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意义,深刻体会词语的深层意蕴,让学生一接触词语就建立深刻的感知印象,以便随时被激活提取。

一、读中体会,领悟含义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的升华中形成和发展语言。因此,读中求解是领悟词语含义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朗读时,通过表面的语言文字,脑中闪现其情境,进入特定的情感世界,继而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在头脑中再现它那难以言传的词语的美妙意境,在读中体会和理解词语的深刻内涵。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中描写二泉月夜的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潺潺、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时,我通过让学生沉入语境,反复朗读,读着读着,这些词变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变成了一首梦幻般的诗,将学生带进了清幽的二泉池边,学生沉浸在如银月光中,流连于一泓清泉畔。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由美景引发出至情,情景交融,从而感悟其优美而深邃的意境,自然体会了其含义,这比空洞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语言感受力。

二、联系句子,加深理解

学生对词语的诠释、判别和鉴赏都离不开文本上、下文语句间关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或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逐步养成联系具体语句分析词语的习惯,从而有效激活词语,加深理解。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热闹非凡”一词时,先问学生“‘热闹非凡’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有的学生说是“非同一般的热闹”。非同一般的热闹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北大荒秋天原野的“非同一般的热闹”呢?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学生通过读“高粱都笑弯了腰”等重点语句,感受到了这一片热闹非凡的原野的美。这样,学生对这个词有了感性认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便会深刻而鲜明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随着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加强,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运用。

三、闪现情境,深刻体会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词语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能使词语的理解生动、具体,充满乐趣。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去体会感悟,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对词语的鲜活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积累的日益丰富,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再遇到有关词语,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日渐明晰、准确。如,《蜗牛的奖杯》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有一个成语—“遥遥领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和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蜗牛和其他昆虫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了遥遥领先的意思。我先将蜻蜓、蜜蜂、蝴蝶等参赛选手请到了比赛现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看蜗牛应该‘飞’到哪儿就算‘遥遥领先’了?”一学生上前把蜗牛摆放在其他昆虫的前面,但和其余昆虫靠得很近。见此情景,我立即追问:“这说明蜗牛遥遥领先吗?”这位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让“蜗牛”远远地“飞”到了最前面。这样,展现生动的情境,学生对“遥遥领先”一词就获得了鲜活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

四、追溯本源,感悟文化

语文课本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与中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本义。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努力开掘词语的文化内涵,从词义的渊源、词语的构成方式等去透析词语所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在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内涵的同时,接受文化浸染,领悟文化内涵的魅力。如,教学《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准确意思,而是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后,引领学生跟老师像进行考古挖掘一样,从词义的渊源、词语的构成方式等去透析词语背后所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将“奴”和“仆”两字的甲骨文的画面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使学生不但对“奴仆”一词的意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接受了一次中华文化的洗礼,感受到了浓厚的汉字文化。

五、言语表现,内化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因此,教学词语,应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词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让词语在运用中“活”起来,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如,在《詹天佑》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语境中借助文中的“悬崖峭壁、狂风怒吼、烈日炎炎、天寒地冻、狂风暴雪、寒风刺骨、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寝不安席、埋头苦干、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詹天佑的无限敬仰之情。这样,创设特定的语用情景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不仅深刻理解词语的内涵,而且增强了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词语和语境是紧密相连、相互融通的。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紧密结合课文,深入开掘词语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深刻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课文能力,发展语言,训练思维。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使枯燥乏味的词语教学闪耀着智慧和生命的灵性光芒。
参考文献:
吴小青.依托语境理解词语[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古菊红.在语境中学习词语[J].小学青年教师,2006,(1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