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探析探析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更新时间:2023-12-20 点赞:21529 浏览:95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以及吨。质量单位都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观察得到,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困难。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经过初步的实践探究,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得从课前调查统计、课中充分体验、课后总结反思三个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学生质量观念的表象,从而有效地建立质量观念。

一、课前调查统计,初步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的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这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础。生活中学生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果给他两个常见的物体,让他辨别一下谁轻谁重,这对于学生来说易如反掌。但是由于平时人们在交流物体的重量,习惯用“斤”、“公斤”作单位,因而造成学生对于“克和千克”这样的国际制质量单位的了解很少,更别提有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了。
针对这种现状,课前我布置学生调查统计 “千克和克”在生活中应用的案例。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关注各种物品的质量,自然而然地认识各种各样的秤,而且能直接感受到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体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用克做单位。各种相关的生活资源被充分挖掘,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课中充分体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1.抽象观念具体化,初步感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在学生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如教学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表象,我首先带领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接着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然后通过分组合作,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4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0个橘子,3个梨子;最后再集体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这样将抽象观念具体化,促进学生理解,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克时,我首先带领学生称出10克黄豆,大约有40粒,从而推算1克黄豆大约有4粒,接着让学生数出4粒黄豆掂一掂,感受1克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都建立一种直觉:1克很轻;然后我告诉学生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让学生再次用手指尖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并闭上眼睛回味,记住自己这种独特体验,加深对1克的印象;最后通过比一比,“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 1克。

2.建立常用质量单位大小的参照物,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

课堂探究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用秤去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物品,我们也不方便把众多的物品带到课堂上来。所以我们还应教会学生建立常用质量单位大小的参照物,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估测。
常用质量单位的参照物是丰富的,如一头猪的重量,一个冬瓜的重量,一本数学书的重量、一袋方便面的重量、一枚1元硬币的重量等均可以作为参照物。

三、课后总结反思,逐步提升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课后,我布置学生每人回去写一篇数学日记:可以交流自己调查统计后的感受,可以交流自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也可以交流自己解决有关“千克和克”之类问题时的技巧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酝酿,孩子们的数学日记写得可精彩了!有同学说几千克的物品我可以搬得动,二十几千克的物品我搬运起来有点费劲。有同学说虽然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才用克作为单位,不过去超市了解了一下,我发现生活中用到“克”的地方还真多。像我们吃的薯片、饼干、方便面、火腿肠等都是以“克”作为单位,像我们用的肥皂、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也是以“克”作为单位。两个重量进行比较时,如果单位相同,直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就可以得出结果,如果单位不相同,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换算,然后再比较,也可以选一个中间量进行比较等等。
写数学日记,促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总结和反思,经历总结和反思这一过程,学生逐步提升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千克和克”的教学实践,令我不禁想到了诗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之,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我们应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千克和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逐步提升对质量单位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