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导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容忽视环节——导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15213 浏览:607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导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容忽视的环节,要很好地利用各种手段做好课堂导语的运用,好的导语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会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要利用好导语的地位直接激发学生对一堂课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设疑 创意境 感 衔接自然
教学中的导语是整堂课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技巧怎样,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节课的开始好比给提琴家、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基础,上课也是这样,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如何上弦定调敲响每一课的第一锤?下面是笔者从平常的教学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描绘、比喻、联系实际等方法唤起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去感知所学的内容。课堂上可以利用导语,促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揭开新知识的奥秘。
1.以问题引发思考。“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会积极地思考,有了思考就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孔乙己》时我就用质疑的方法,“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能催人泪下,而《孔乙己》这篇小说却是让人的眼泪往肚子里流,心里有隐约作痛之感。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的悲剧?孔乙己的生活举止给人的印象和思考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那含蓄深沉的描写能不能开启同学的心扉,引起同学的思考?如此质疑的导语,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
巧妙地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叩击学生的“兴奋点”,并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索和揭疑,为整堂课的教学创造一种求知探新的情景和气氛,如在讲鲁迅先生小说《故乡》时可以这样的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提起家乡,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历历在目,故乡是令人思念的,然而我们的文学大师鲁迅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文中集中塑造了哪几个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618jyw.com
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典型?这些典型各自有何显著的特征?“我”对故乡前后变化有何感触?文章情深意丰、含蓄、深沉,只有深入学习课文才能从中找到答案。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与一般地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相比,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连续提出就启动学生大脑进入“思考”的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以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最后一课》讲的是小弗朗士平时不认真听课,连一个字说不上来,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才认识到今天讲的“我”全都懂,老师讲得似乎挺容易。“我”觉得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请大家看课文内容就知道其中的奥秘。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必须注意几个问题:A.要从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出发,切忌凭空造,故弄玄虚,让学生捉摸不透,以致产生退却和厌烦的心理。B.要适合学生求知的需要,难易适度,要有广度。C.要引而不发,启发学生深思,要有深度。

二、创意境,感,培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环境创造气氛,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相当的关键,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听课的注意力。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好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首要手段,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用昂扬激越的语言朗读《最后一次演讲》,以便产生情感共鸣;用优雅抒情的语言读《紫藤萝瀑布》;用耐人寻味语言讲读《变色龙》,这样怎能不牵动学生的情思?
语文学习的习惯是一种心理品质,它的形成需要有一种情绪的刺激,使其大脑皮层产生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要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品质进行创设,使学生的动机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养成乐学、勤学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给学生创造与新课紧密相关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对学习新课产生兴趣。如教《祝福》时,可以让同学们回忆,你们还记得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女孩》中女孩在大年夜中流浪街头的情景吗?大年夜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呀,全家人欢聚一堂观看演出,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来,然而有谁曾想到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有个叫祥林嫂的因贫寒交加又经受内心痛苦的煎熬和折磨,在人们热烈的祝福中却悄然离开人间。在乐境中写悲剧人物,更显得悲剧。
教师用如此诸类语言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拨动学生的情弦,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而使学生领悟到语文所描绘的那种悲惨的情景,促使学生自觉地深入学习新课文。
至于情景的创设则要灵活多样,不拘形式。“情者文之经”(刘勰《文心雕龙》)作者的情感必须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式,都就寄寓作者丰富而具体的情感。创设情境要从文章内容出发,一般可以通过解题、引导读注解、介绍作者及背景等手法,扼要地阐述与新课文有关的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子”,也可以利用推荐佳作的手段,暗示新课的写作特点,或概述文中精彩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求知。也可以利用讲一些回味的故事,精炼含蓄的诗句,言简意赅的格言警句,巧妙引入,活跃学生学习新课的课堂气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及智力水平,创设适合教学的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自然过渡

温故知新是传统教学的瑰宝。也是今天教改应该继承的学习方法。新旧知识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运用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授新课文可以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同一作者的文章,或学习一下与所教新课的背景,题材等相似的已学课文,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例如,教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先让学生背诵她写的《如梦令》,再叫学生说说《如梦令》中写的内容是什么,词中表现李清照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再看要学习的《武陵春》这首词同出她的笔触,所描写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样温故中求新,可以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经历、生活的变化,而产生笔触的变化和感情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习新课的目的。
总之,导语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成功的导语有举一反三的妙处。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各种导语艺术,做到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艺术.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
[3] 蔡高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4] 吴贤锋.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5] 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7).
(责编 张敬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