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激发学生如何激发学生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4309 浏览:120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关注学生探究性学习就成为进入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点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求知

“万事开头难”。适当的课堂引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最佳动机,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气氛中探究学习,就更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1.动机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通过活泼、新鲜、有趣的活动或故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事,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求知欲。 比如,在讲授《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堂课我引入一个故事:据说18世纪末的拿破仑一世就十分喜爱玩七巧板。拿破仑一世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他在得到七巧板时爱不释手,即使在他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流入到圣赤勒拿岛上也仍念念不忘七巧板。后来,清代有一位叫叶童庚的人,将七巧板变成了15块,改名为“益智图”。这个小故事引起了学生对七巧板浓厚的兴趣,诱发其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调动起学习兴趣。
2. 问题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巧妙地寄于各种各样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讲授“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课时设计:同学们,你能帮小明做出正确的选择吗?(出示图片)一天,小明帮妈妈去买酱油,他该走哪条路最快?(学生观察图形,思考、抢答。进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探索出线段的公理)小明到了超市,不知买哪种牌子的酱油,于是决定打个电话问妈妈。(出示图片)我又问:小明选哪个电话亭最快呢?观察图形很容易做出选择,只需把超市到两个电话亭的路线抽象成两个线段就可以了。我再次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样把该节课所讲内容设于情境问题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
3. 悬念导入:问题作为教学,认知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启动探求欲、激发兴趣,从而使学习和认知得以开始。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把学习的任务巧妙地设于悬念中,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的设计:首先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对折两次呢?学生对折纸实验纷纷得出答案,连续对折20次后呢?假设每层楼高3米,这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很多学生认为一张薄纸,再怎么折叠能与楼房相比吗?当教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时大约有35层楼高。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法。多年教学实践,我感觉指导学习有多个方面。例如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思维的求异性和联想性等。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指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揭示矛盾冲突,从而一步步探索研究,学牢学透。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我设计了“激疑——猜想——验证——深化——拓展”诸教学环节。
激疑:上课前让学生量好几个三角形内角的度数,上课了,我让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接下去我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让学生检查我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很惊讶教师的答案为什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
猜想:想想这里面有什么奥秘?猜猜这奥秘是什么?学生提出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验证:首先各个人把自己量出的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总和是180度;再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内角180度的结论。
深入:我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的一半呢?为什么?随后我又让学生把两个小三角形再合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的两倍?为什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计算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第三个内角。
拓展:把下图截去一部分,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几种截法(每种截法只截一次)。
总之,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结合。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古县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