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视角价值链视角下“双师型”教师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0 点赞:19459 浏览:84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充分借鉴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用其观点分析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培养策略。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1672-5727(2012)12-0063-02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论述颇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确定了方向。然而,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题:如何定义“双师型”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培养,如何科学地评价培养的效果等。这些难点的解决,有赖于我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寻找一条基于新思维新理论的创新之路。
价值链理论的应用:可行性和创新性

(一)价值链理论在学校组织中应用的可行性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
如果将价值链理论用于解释学校组织的活动,则学生可比作企业生产的产品,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培养,最终到学生就业离校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实现学生人才价值的一次次增值,最终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性

一方面,能凸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核心思想来看,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环节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并会对整个价值链造成决定性影响。这一理论应用到“双师型”教师培养中,重申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职业院校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的教学甚至毕业推荐工作的步步加工,“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渗透到每一工作环节中,才能做好工作环节的联系和沟通,从而使“生产工作”成为有较高组织绩效的一系列产出活动。其所组成的价值增值过程,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能丰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观念。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价值链理论也随之而变。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以利润为中心的,其他学者提出的观点均以顾客为中心,利润只是顾客价值创造的“副产品”。这种逻辑决定了学校教育应该面向企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价值链理论视角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不仅要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适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应社会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实现“顾客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使教师培养在观念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价值链视角下,传统
“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众说纷纭

现从价值链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中,在价值评价环节,强调的是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考核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因此,首先必须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明确的个性特征定义。
现行“双师型”教师概念主要有“双证”说,“双职称”说和“双能”说。“双证”说的困惑在于,一方面由于专业不同,有些任课教师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很难保证持有职业技能证书就等同于拥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双职称”说的不足在于,专职教师在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进行经济师等职称的评聘在实际操作上尚存很大困难。“双能”说的问题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此种界定很难进行实质性的规定,这使得关键业绩指标难以考核。这三种“双师型”教师定义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使得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难以有效进行。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难以实施

高绩效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充分重视核心人才规划、培育与激励。然而,大多数专职教师在担任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很难有机会有效地深入企业锻炼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传统“双师型”教师定义存在的争议,使学校难以对教师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划,也难以制定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因此,虽然一致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有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最好的师资队伍,但结果却使“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流于形式。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效率难以评价

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企业要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然后识别价值活动的类型,最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
虽然,从主观愿望看,“双师型”教师业务素质是越精越好。但是,受个人能力和学校资源所限,这一要求很难最优化地达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分析自己的内部条件,区分不同教师所处的教学工作环节,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提升总体竞争力。
然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详细论述。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往往忽略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差异性,存在“一刀切”现象。这造成教师在“第二师”这一培养环节上,有的感觉用不上,而有的还渴望进一步培训,从而造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扭曲,资源难以达到合理配置,培养效率差强人意。
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师型”
教师内涵与培养策略

(一)价值链视角下,“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范畴

从价值链视角看,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凝结在学生身上的劳动越多,学生的价值增值越大。学生这一产品价值的增值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对于增值过程中员工的个性特征,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方面,从产品增值过程的连续性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广度,全方位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才价值的形成正如企业产品一样,须由多道工序连续加工,进行加工的工人就是“双师型”教师。从“双师型”教师定义范畴的广度看,笔者认为,高职“双师型”教师不能用“既能教授专业基础课,又能教授实训课程”的简单“双能”型教师来定义,应使“双师型”教师团队贯穿“产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实现“产品”的连续加工,从而实现“产品”的逐步增值——使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重要的产品特征得以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从产品增值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深度,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技能实践型人才,是通过多个环节的“加工”而形成的。在“加工”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相互协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值。为了使“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在价值链中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协作精神,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范畴的深度看,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根据其“加工”环节,摒弃评价指标“一刀切”的“双证”论和“双职称”论,确定不同“加工”环节中的“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的方向和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能力,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从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尽可能地保持或增加增值作业,消除或减少不增值的作业,提高价值链运作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一种价值链视角下,“双素质型”双师教师队伍,这些教师既具备所教课程的理论教学素质,同时具备与“产品”培养阶段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经验素质,进而使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价值链运营绩效的增长引擎。

(二)利用价值链理论,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在产品——捆绑联合型“双师型”教师培养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拆解企业价值链,可以将其分解为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其中,有些企业的生产环节为核心环节。借鉴此法,学校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培养这一核心生产环节,可将学生“在产品”大致分为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实践阶段三个生产阶段。对应这三个环节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不同层次的“双素质”技能。例如,应更正基础课教师不需要专业实践知识的观念。处于基础阶段的基础课教师在完成基础课程讲授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第一引路人。应根据不同的生产阶段,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实现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即“在产品”的良好捆绑的同时,也能使各阶段教师在学生知识对接上实现有效联合。因此,在产品——捆绑联合型“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多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框架,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效率。
主产品——全面指导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根据前面的观点,学校的主产品是“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主产品作为教师培养的指导方向,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用新的专业和实践知识指导日常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专家讲座、校内交流、校企合作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双素质”水平,改善“双师型”教师培养难的问题,完成教师队伍整体知识流通和共享。因此,主产品——全面指导型“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全方位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框架,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副产品——延伸赢利型“双师型”教师培养伴随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价值链理论也随之而变。笔者认为,学校组织在产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主产品的同时,应进一步延伸产品概念,产出副产品——高素质教师队伍,从而构成学校内部人力资本价值链。应对“双师型”教师副产品作人力资本价值链分析,借鉴企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特别奖励、认证评级等一系列有效的长效激励措施,有效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的提高,进一步作用到“产品”价值链中,提高整个价值链工具的组织效率。因此,副产品——延伸盈利型“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就是要建立价值链视角下多角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观念,有效实现双赢,提高价值链整体实力。
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开拓思维,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在政策制定到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诸多难题,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邓润生.从高校价值链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2,155.
肖玲君.“双师型”教师理论研究的误区[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任宏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链分析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5):118-120.
[4]张晓芳.基于价值链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29-32.
[5]李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33.
[6]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5-58.
[7]胡明钦,程来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186,316.
作者简介:
王敬华(1977—),女,河北大厂人,经济学硕士,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教育经济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