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初中数学初中数学性教学策略与途径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4821 浏览:127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言,有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它可以锻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态度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的本领。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数学教学充满活力。下面就初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策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各种信息,自己悟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达到促进智育发展,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应鼓励同学们多留心身边的问题。
另外,多媒体技术也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例如在上“几何”导言课时,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几何图形都动起来”课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几何的恐惧感。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它指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可采用下列探究性学习方式:
(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目的是作为后面探究“位置关系”的参考,可取消);
(2)创设问题情境:请一位同学朗读巴金《海上日出》的其中一段;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太阳从海平面浮出到海面,直至跳出海面”这一过程的画面中含有什么几何图形?
(4)请你画出这一过程中所含平面几何图形的草图,并且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
(5)请你“像科学家一样”,用你的观点命名这三种位置关系;
(6)你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直线与圆具有上述三种位置关系吗?
(7)你能用什么特征区分这三种位置关系?(让学生充分探究:交点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或其他【如:时间等】)
(8)你能归纳出探究上面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吗?(运动的观点、运动与位置的关系、运动与时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在生活实例中抽象数学的方法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提供合作探究时机

教学过程中,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现象,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学生的“一言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探究未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的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这样的探究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观众。
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想,进行自主探索,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增强合作交流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能够捕捉他们在探索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四、关注个性化学习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面向全体、鼓励创新,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些探究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于没有标准答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统一多、个性少”,在探索活动中没有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往往自己暗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千方百计要学生达到它。学生稍有偏离,就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自己设定的运行轨道上来,不允许学生走它路,走弯路,走错路,使学生的探索思路受到束缚。这样的探索活动,实际上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五、培养“问”的能力

敢问、肯问是学生掌握“发问”主动权的前提,“善问”使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达到问中求学的目的。“善问”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与水平,因此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敢于批判质疑,而且要使学生善于批判质疑。从技术层面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有:
1.质疑纠错法,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和课本,从不可能处探求可能,从严格中发现缺漏。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辨析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留一些漏洞给学生,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有利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归纳猜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当几个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有类同之处可以合理地联想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同之处,从而大胆猜想,提出问题。
3.开放问题法,充分发挥数学开放题的教学功能,在对原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三个维度实施开放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亲手对一个问题实施开放,继而深入研究,能加强对该问题涉及的整个知识块的把握,从而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对问题的探究,展示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4.结合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概括。看待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只要一门科学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在课堂上把“发问”主动权交给学生,势必会影响课堂既定的节奏和原定的课时计划。教师应做好调节和控制,做到紧张而有秩序,拓展而不离中心,收和放要适度,不能因未能预见的原因而乱了阵脚和方寸。特级教师马明老师说过:我经常放弃原定的教学计划,而展开一场即时的和卓有成效的讨论。这样看,似乎是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却从根本上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大目标。
以上策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它帮助每位学生能从“做数学”到“学数学”的转变。有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