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信息技术杜威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革新能力培养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31364 浏览:1370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结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验与教材”、“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和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与杜威的实用教育思想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一、引言
杜威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课程教材”、“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给近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陶行知、陈鹤琴及胡适为代表,他们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这种影响不仅在近代中国,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仍然有着杜威的教育思想。

二、信息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说到底就是中国教育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的产生,如何培养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快速适应社会并具有创新能力?杜威教育思想中注重社会、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教材都给我们在信息时代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信息技术支持的“经验与教材”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应该尽可能以儿童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基础,同时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经验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杜威还指出:在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其实并不适合于儿童,只有儿童的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心智达到成熟的地步,他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的安排采取这种形式,而不是别的形式。只有儿童的心智达到了这种成熟的地步,才能够采用按照科学原则组织起来的教材”。在他看来,儿童比课程教材更为重要。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来自于教材,教材的结构及内容应该适合相应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知识水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练习等都是在符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只有符合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教材才是成功的教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材以其丰富的媒体呈现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跨时空、跨地域和情境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间接经验,很多以前传统教育中没法再现的场景、现象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读物改变了传统书籍知识呈现的固定性和线性,将知识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出来,相关知识的连接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电子读物的非线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电子读物中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间接经验,改变了传统学校中按照科学原则组织教材而并没有注意儿童心智成熟的缺点。以丰富的电子读书资源和呈现形式,结合学生本身心智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适合儿童心智和发展的电子读物,以其知识的无限性和丰富性将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出发”,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在他看来,“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
“做中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盲目的推崇“做中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快速进步,但是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基于“做”才会有创新产生,通过做和实验去发现原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升华并变成创新。“做中学”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操作,不断丰富的软件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实验实现困难、大量的资金、危险等缺点,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软件进行设计,比如Protel、3DMAX、FLASH、Autocad等软件。三维虚拟社区系统实现角色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与交流,角色之间可以通过为文字、视频、语音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肢体的互动。利用微博、BBS构建基于主题的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在小组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体现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得到了体现,更能实现一种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BBS的“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中对正确答案的限制,没有既定的参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能借助别人的观点看法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开阔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创新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创新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和改造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生活的需要以及对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培养的学生适应于社会,适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相脱离是最大的浪费,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写道:“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社会生活给予他一切努力和一切成就的无意识的统一性和背景。”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获得书本知识,更要让孩子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学校即社会,学生的教育除了来自于老师的教以外,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自然界。
创新思维的产生与社会、自然、人类是相联系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和计算机,互联网将全人类链接到了一个广泛的虚拟世界,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也会促使人们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动力和源泉,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虚拟世界给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虚拟的人际交往、虚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平台,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创新思维提共了更丰富的资源。虚拟的广泛的人际交往为个人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可咨询的对象。信息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图1)。创新思维、学生个体、社会、虚拟社会、自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图1 创新思维、社会、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然而我们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当的利用其思想来为我们的教育服务。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人对教育普遍存在的“做、教、学分离,知与行脱节,教育与生活脱离”观念,对杜威“做中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创造一条适合学生个体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新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争对学生个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少限制、更多的学习空间,少些评判成绩的标准,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定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近现代美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EB/OL].http://edu6.teacher.com.cn/tkc045a/FED/Course2/chapter8/A1007002TC083

3.htm.

[3]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09XJA880009);西昌学院课题(项目编号:XY09-2A0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