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相关理由深思学位
摘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要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合理并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培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然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产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群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具有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核心任务。然而,如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各高职院校的热点议题。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仍打算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理清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待遇上的偏差使各院校的引进任务十分艰难,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转评和高职院校考评模式对其发展不太有利(高校的考评过于注重理论的研究,而这正是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的不足之处),三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技巧的培训,短时间内要掌握这些技巧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必然使其教学效果打扣折,从而会影响其教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了其向教师职业的流动意愿。
对在职教师而言,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实践培训,传统的职称评聘、考核模式也使其失去了参加实践培训的动力。从事实践性教学老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的偏低也明显打击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开拓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此外,事业单位编制的约束也使得在职教师难以像西方职教发达国家那样能够自由的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流动,这就必然使在职教师难以长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生产环节中去,从而难以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企业在职人员到高职院校也存在不少困难,首先,他们自身岗位任务、时间和精力决定了其难以抽出时间进入学校从事工作。其次,高职院校给出的条件对他们没有吸引力,目前多数学校是以课时费的形式支付教师的报酬,且课时费多和聘用人员的职称挂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专职教师的要求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明显不对等,但要是满足其要求的待遇条件,又会在在职教师中引起强烈的不满情绪。其三,目前大多数的在企业职人员忽略了理论学习,使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人停留在学校毕业时的水平,甚至于还有所降低,他们中多数人的理论水平明显满足不了学校教学的需要,这也使聘用院校有了人员水平不如在职教师的错觉,从而影响其聘用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教师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等问题也是高职院校聘用教师的拦路虎之一。
1.淡化“双师型”教师的职称或证书要求,要从岗位能力的要求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实行岗位聘任及岗位薪酬制,从而最终实现用行业资格准入代替目前身份准入(编制),从而保证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 “双师型”教师培训主体的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到培训体系中来,使其和传统的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的模式区分开来,从而使“双师型”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政策上明确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并建立新的适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考评体系,以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孙文学.关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思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3]周艳,姜娟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张新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11(4上)
[5]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11)
作者简介:
林发荣,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及井巷施工。
要分析了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合理并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培养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主战场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然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产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群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具有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核心任务。然而,如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各高职院校的热点议题。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仍打算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为理清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的误区
目前, 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涵义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有“双职称型”(教师系列职称+工程系列职称)、“双素质型”(理论教学的素质+实践教学的素质)和“双证书论”(具有工程师系列职称证书+教师资格证)、“双能力论”(理论教学能力+指导实践教学能力)、“双融合论”(双证+双能力)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对“双师型”的解释均有失偏颇,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核心标准应该是看其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效果,这种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效果很难用上述观点来概括,因此,“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在理论教学中善于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独立指导单项和综合技能训练, 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另外,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都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的,传统的“双师型”忽略了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因为国内的职称和证书都是一评(或一考)定终身。(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不畅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企业引进,二是给在校教师以相应的实践培训锻炼机会,以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能力,三是引进人员担任教学任务,但这些渠道的运行都不顺畅。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待遇上的偏差使各院校的引进任务十分艰难,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职称转评和高职院校考评模式对其发展不太有利(高校的考评过于注重理论的研究,而这正是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的不足之处),三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技巧的培训,短时间内要掌握这些技巧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必然使其教学效果打扣折,从而会影响其教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了其向教师职业的流动意愿。
对在职教师而言,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实践培训,传统的职称评聘、考核模式也使其失去了参加实践培训的动力。从事实践性教学老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的偏低也明显打击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开拓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此外,事业单位编制的约束也使得在职教师难以像西方职教发达国家那样能够自由的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流动,这就必然使在职教师难以长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实践生产环节中去,从而难以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
企业在职人员到高职院校也存在不少困难,首先,他们自身岗位任务、时间和精力决定了其难以抽出时间进入学校从事工作。其次,高职院校给出的条件对他们没有吸引力,目前多数学校是以课时费的形式支付教师的报酬,且课时费多和聘用人员的职称挂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专职教师的要求完全一致,这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明显不对等,但要是满足其要求的待遇条件,又会在在职教师中引起强烈的不满情绪。其三,目前大多数的在企业职人员忽略了理论学习,使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人停留在学校毕业时的水平,甚至于还有所降低,他们中多数人的理论水平明显满足不了学校教学的需要,这也使聘用院校有了人员水平不如在职教师的错觉,从而影响其聘用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教师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等问题也是高职院校聘用教师的拦路虎之一。
二、应对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到“双师型”教师,需要社会各方从以下几个的协调配合方能凑效。1.淡化“双师型”教师的职称或证书要求,要从岗位能力的要求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实行岗位聘任及岗位薪酬制,从而最终实现用行业资格准入代替目前身份准入(编制),从而保证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自由流动,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 “双师型”教师培训主体的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到培训体系中来,使其和传统的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的模式区分开来,从而使“双师型”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政策上明确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并建立新的适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考评体系,以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孙文学.关于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思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3]周艳,姜娟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张新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11(4上)
[5]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11)
作者简介:
林发荣,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及井巷施工。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