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几点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一些做法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5484 浏览:156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师要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作为教师,我们应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方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课始扣题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教学《田忌》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题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田忌和谁?”“田忌是怎样的?”“的结果怎样?”。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再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却输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学生纷纷疑问:齐威王输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孙膑到底是怎样观察的,他为什么能想出让田忌取胜的办法?看来,怎样''赛'',可大有乾坤。又如教学《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后,学生问: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这样从课题入手剖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融会贯通,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二、抓课文的重点词句质疑

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话:“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为了使学生理解“好象”这个词的作用,我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在示范读的时候故意出错,漏掉“好象”这个词,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提出疑问,“好象”在这个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去掉“好象”是不是代表花生米增加了,老师再指导学生去解决这个疑难。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体会到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学文中,对于一些重点词,我们可采取故意出错,重读等多种方式,在无意间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提出疑问。这种“引”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引”学生也能找出关键词句来帮助学文。

三、巧用矛盾质疑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如果让学生细读这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很有质量,通过深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理解了人物的感情。

四、巧借标点符号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辩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穷人》一课中描写安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斗争用了大量的省略号:“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中运用了五个省略号把桑娜把邻居的孩子抱来后,不安、焦灼、矛盾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省略号并引导他们提出疑问,学会从这些特殊的标点符号挖掘出它背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后隐藏的作者的想法。

五、背景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认知水平有限,对文本背景的了解不多,自然探究课文的兴趣也就不浓。教师凭借背景巧编故事,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教师给学生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着雄才伟略统一北方,最后统一中原建立大魏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然而,在曹操的心中,有一场战斗却令他终生惭愧不已,同学们想知道吗?《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给学生介绍抗美援朝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中朝两国的关系后,激发对课文中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发生的生动感人事件的进一步了解,对小、大娘、志愿军所做的感人事情做进一步探究。
责任编辑 邱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