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政治课新策略,讲活政治课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30606 浏览:1425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枯燥乏味,法律条文繁琐冗长。课堂教学时,教师无精打采,学生昏昏欲睡。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设计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激趣导入——情景教学与艺术精讲——总结拓展”等阶段。通过实践,我们在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1)热点导入
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最近发生的要闻,具有很强的时态性;二是由于它是全社会各阶层包括青年学生都关注的事件;三是社会各界人士都迫切需要了解其演进过程与最终结果的事。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与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
(2)疑点导入
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热情,且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端正观点。
(3)材料导入
材料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对身边生活的积极搜集。一则故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都可以成为鲜活的素材,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改造制作成为新颖、生动、富于针对性的教材,为己所用。

二、优化情境,激活思维

(1)鼓励质疑
例如,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老师与同学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们一起剖析“去中国化”的实质和危害。绝大多数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共识,但有位学生竟亮出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他的异议引起了同学的热烈的议论。这时,老师肯定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又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发展等角度,与这位同学进行深入探讨,终于说服了这位同学。从此,这位同学对政治课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设“疑”引“思”
创设情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原则和方式,设置一系列“疑问”,启发学生去探究。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与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未能察觉而又为教学中必须涉及与解决的问题,宜在重点、难点、盲点与社会热点处“设疑”。这类“疑问”须有一定深度,具有思考价值,能升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设疑”的基础上,应注意引寻学生去探究、解决“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权”的讲授时,设置的疑问是:前两年,在某地的村主任选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平时行为不良的某些“候选人”却能当选。因为谁投他一票,即可获得5元“回报”,有些村民以为有利可图。“从长远观点看,你认为这种‘贿选’现象对农村政治生活有何影响?”“疑问”提出来后,同学们都沉浸在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则引导学生提出各自的“答案”,尔后进行讨论、争议,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示“参”。当有的同学看到自己见解与“参”大体一致时,由衷地感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同学的见解与“参”不尽相同,则更引发了深入思考,或者为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寻找论据。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1)优化 “结束语”
精采的“结束语”要求语言简炼,发人深省,既概括升华教学内容,又开发新的学习契机。例如,在讲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之后,做了如下的“小结”:“排行为老大,国家根本法。万法之源寻,公民须遵循。”使学生终身难忘。
(2)学生作小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尝试授课结束时,让学生将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予以概括,由一名或几名同学(轮流)走上讲台,权为“老师”,进行简要小结,由 “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学互动气氛。
(3)联系热点,学以致用
例如,讲到《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统一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老师提出:“公共媒体报道,伊拉克去年的今天,笼罩在美国的炮火之下,请您想一想,那里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有没有保障?我们该怎么做?”有的同学说,我们应积极支持伊拉克人民群众;有的说,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举行游行活动,献钱献物,等等。由于大多数学生关注公共媒体的信息,因此互动气氛十分活跃。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