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4834 浏览:605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可以采用多维度的方式,其中,课堂观察成为考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很多学科都尝试进行课堂观察的听课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这种方式,是学科领域中的一次探索。

一、概念界定

1 课堂观察。在众多公开课观摩活动中,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的基本流程包括:(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2 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是考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杠杆,考察对象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形式和互动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高低,一方面能够给予教师足够的借鉴。在二次反思中改进互动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适应性,了解授课教师通过何种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授课知识。

二、课堂观察背景资料

1 自然情况统计。
记录人:江苏省南京市**区**小学教师团队
观察样本:四年级一个班级
授课者:谢晓明
授课内容: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十五课《设置幻灯片背景》
观察地点: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观察时间:2012年2月28日上午
观察点:学生、教师 互动环节 观察维度: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互动项目
2 参考教案。
[任务一]情境导入,突出主题。
师:有所选择的展示,比较两份不同的幻灯片作品(一份带有背景,一份带有背景)。请同学们选择,并回答原因。
[任务二]自主探索,新授新学。
师:讲授应用设计模板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并演示,评价。师总结:在选择模板主题方法。使用配合方案设置背景色后,学生观察发现。
[任务三]示范讲解,集中认知。
师:解释“使用配色方法设置背景色”后,学生操作。(演示)模板设计和配色方案用背景对话框设置背景,比较组员的作品后,修改一下自己的作品。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通过前面两种方法来给设置背景?学生回答(讲授背景对话框)
[任务四]拓展实践,巩固新知。
作业要求:请为每张幻灯片设置不同的背景。学生操作、展示。

三、课堂观察数据量表及分析

1 互动参与度。
[量表说明]
A&B:师生之间交流(个别生)B&B:生生之间交流A&NB:师生之间交流(集体生)。
统计结果(量表1):以学习小组为统计单位: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学习小组,四个学习任务中,参与度均达到了一半以上,最高的参与度达到了100%。参与度最低的是第一学习小组,四个任务中,参与度平均不超过62%,最低一次活动的参与度仅为37.5%。
统计结果(量表2):以学习任务为统计单位,在四个任务中,参与度最高的是第三、第四个任务,其中第三个任务有28个学生参与,参与度达到91%;第四个任务共有30个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达到97%;第一个任务参与度其次,共有22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71%;第二个任务参与度最低,共有16名学生参与互动,总参与度为50%。
2 教学目标达成度量表。
统计结果:就理答方式而言,四组任务的参与度均较高,并保持了较好的正确率,理答效果较好。就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在四组任务中,达成比率最好的是任务二,全班共有29人次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比率为96%,达到了优秀级别,因此在“任务完成情况”统计中给予了“优秀”的级别;在任务达成中情况最不好的是第四个任务,即“拓展创意”环节,其中有8位同学展示了自我的作品,有25位同学完成了作品制作,完成率约为80%。究其原因,6位未完成任务的同学中,有2位是在任务二中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因而影响了后面的任务达成;有2位是任务三没有及时完成;另外2位是因为机器故障,导致作品被损,最终没有达成学习任务。
3 课堂氛围量表。
统计结果:就课堂氛围而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度较高,其中课堂气氛活跃的时间占到整个教学过程的37.5%,这其中包括理答过程、学生评价过程、制作作品并自我欣赏过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过程等。学生在教师的主题引导下,能够及时地参与活动。在课堂气氛较为中立和沉闷的环节中,多为学生制作作品的初级阶段、看书自学阶段,此环节中,学生多为自我内化知识的过程,安静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机会。总体而言,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情,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有层次有效率的。
4 课堂观察数据总体分析:根据以上四个量表集中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统计,根据课堂观察中。师生互动方式、任务达成比率、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发言效果等综合因素考察,四个学习小组在四个教学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三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突出的良好互动效果,第一学习小组呈现出了较为弱势的互动效果,而第二、第四学习小组的互动效果居中。分析观察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本次教学活动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有效度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观察反思

1 教案先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在本次观察中,先做出了观察量表,并设计了学生小组合作互动为观察点,结果在拿到教案后发现,小组合作在本节课中并没有突出的体现,而是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因此,设计者及时调整了方案,将观察点中的“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形式”改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观察,更新了观察纬度。给我们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观察中,要做到教案先行。根据教案来设计量表,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以便科学有效地进行统计。
2 特色观察,关注特色细节。课堂观察共有64个方向二百多个观察点,想要在一节课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可以在教案先行的基础上。研究教学流程之后,针对其中的教学特色点,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观察点进行观察。比如本课的授课中,教师设计的导游路线就是本课的一大特色,小导游们参加竞聘,成为贯穿内容的主题。在教学观察设计中,可以设计采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用竞聘过关情况的记录量表。
3 客观数据,不做评课,只提供客观数据。课堂观察贵在客观,只记录课上发生的生成性资料,不做任何主观的评论。课堂观察与评课要严格进行区分,防止将课堂观察中的数据分析和评课中的课堂评论混淆,课堂观察中的数据分析重在将课堂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并通过一定的统计工具进行有关数据结论的统计和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客观公正的数据资料;评课中的评论则是听课教师主观的感受和听课的改进策略,评论的重点在于对课本身的评价和教学建议。由此可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功能和指向上也有所不同,必须严格加以区分。
课堂观察走进信息技术课堂,给予学科在理性的参考资料,从生成性的角度提供了客观的参考。执教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给自我的教学体验以确实的经验和改进参考;听课教师从中能够体察教学过程中详实的设计理念及实施效果,从而为客观地评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