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教学内容透析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组织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12493 浏览:490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组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时,因为教师存在着“依标定教、断章取义,依本宣科、浅尝辄止,依人学样、照抄照搬”的倾向,往往“专找用他人课件复制粘贴,专查看教学用书挪移照搬,专生吞别家教案现买现卖”,致使主旨不清,思路不畅,教学效果明显欠佳。因此,必须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考虑三个整合,做到三个熟知,保证三个性能,真正把找课件、查教参、看教案作为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促使学生融汇贯通地进行学习,促进积极思维、深入探究和学习中的迁移,促成有效教学的实现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组织;整合
1671-1270(2012)03-0090-02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历史与社会课堂,影视动漫交融,图片文本荟萃,却又不明所重、不知所记,纯粹是堆砌幻灯片给人过一遍而已!这样的课,有悖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悖于新时期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理性追求。把脉辨症,该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当所致,或不知道怎样去组织没办法不会做,或不想自己动手去组织嫌麻烦不愿做。所以,专找用他人课件复制粘贴,专查看教学用书挪移照搬,专生吞别家教案现买现卖。
课程标准中虽然强调“教学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历史与社会的实际教学中却非常讲究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学会“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要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要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还要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知识结构,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另外,“即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教育学再加工。”“教材不能如此这般地照搬给学生,而要把它作为有用的资料与有指导性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并使他发现这个探究是有价值的。”[3]而且,“面对相对稳定的教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深刻领会教材所要阐述的要义,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结构特点及其外延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立体的把握基础上,融入教师自身独特的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其做进一步的‘深加工’。”[3]
显然,依标定教、断章取义,不行;依本宣科、浅尝辄止,也不行;依人学样、照抄照搬,还不行!组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方便师生明确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结构。
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在学习内容方面,而且在方法与过程的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设计上都应呈现出合理的结构状态,使学习活动的目标、主题、方法和过程明确化,使活动内容的基本要素能确切地反映出相互间的关系及其程序,从而使之具有很大的迁移可能性和包容性”。[3]“教师对教材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调整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调整得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教师要把教材置于人与人交流的情境中去看待、去教学。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离不开教师自身人文思想的延伸。”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教师考虑以下三个整合

(一)考虑课标、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作业本、图册以及其他教辅资料的整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参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还要广泛翻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作业本、图册等,使互为补充、印证,相得益彰。如在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的教学中,我根据试题“上述两则材料给我国今后人权事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增补内容,由“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曲折历程”到“中国的人权观”再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人权事业”,一气呵成,教学效果很好。

(二)考虑教材中结构图、单元主题、课题、标题与专题探究的整合。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教材中单元结构图是对所属单元教学主题及其内容编排的抽象和概括;单元主题和引言、课题、标题等对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叙述,是结构图的展开和深化;专题探究则是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拓展,对正文起着活化、充实、引导和衔接的作用。另外,文中的插图、地图等含有大量的教学信息,直观、形象,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其他的一些补充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对此进行有机整合,灵活处理,统一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一道难解的题”的教学中,我按“从洪灾中考察PRED之间的问题”→“从历史中考证PRED关系的演变”→“从现实中感悟PRED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把握PRED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就是对此深入思考整合的结果。

(三)考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实生活、与相关学科、与思想教育的整合。

历史与社会“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整合基础是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内容标准中一级目标的拟定贯彻多学科整合的理念;教学中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贯穿‘综合’的主线,整体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①“教学内容并不仅仅是学问知识和信息的提示,课程的适切性如果不同个体的心理适切性联系起来,学习的内容如果同学生的认识特点及社会问题相割裂,那么学生是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对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不同学科之间、课内外与校内外之间联系的认识,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认真考虑和充分利用的。”[3]教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务必考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实生活、与相关学科、与思想教育的整合,跟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不能脱节。如在“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的教学中,我依“中国人民争取人权的曲折历程(三个时期—孙中山、、;三组变化—从克林德碑的故事到中华世纪坛的盛典、中国百年奥运历程、长江百年特大洪灾)”→“中国的人权观”→“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人权事业”的体系,既有理论的剖析,又有实践的升华,既有事实的阐述,又有精神的洗礼,论从史出,古为今用,整合的效果明显。

二、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还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熟知

(一)熟知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内容。

教师只有对他所讲授的内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才会沉着自信、顺手拈来;也只有当教师对他所讲授的内容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时候,才会把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面,触及学生心灵,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的关键词、分析关联点、理清关系户,钻研领悟,准确解读,把握编排结构和中心,明确重点难点知识,发掘思想教育元素;教学时,适当增删、归并、重组,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而不是简单地传递文本教材。

(二)熟知相关载体、教学思路和要求。

明确教学内容后的重点工作是找准教学载体,考虑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呈现方式,考虑究竟要图还是要文,要动还是要静,考虑主次、增删、详略、深浅。“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开启学生的思维。既重视过程又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思考中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4]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贯穿一定的教学思路,补充、精简、改编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重组,将教材内容组织得更加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

(三)熟知资源整合、关系理清和架构。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③内容明确了,载体找好了,剩下的工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串联起来融为一体。为此,教师必须选择最佳切入口,把握最佳衔接点,注意轻重缓急,做到难易适当,“把真正溶于教材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内容、智能价值和文化素养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把各个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载体,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渗入学生心田。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更要求教师保证三个性能

(一)保证科学性

“系统性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总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5]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严谨的正规的,不能随意、盲目。教材本身的编排不仅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文本资料,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的系统性,遵循教材的逻辑性,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内容组织教学,首先应该保证所教学的内容是科学的,不管是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是解决关键、完成计划,都应以科学性为基础。离开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所谓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无效的失败的。

(二)保证动态性。

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时的内容,伴随着教师的情感、行为等并与之融为一体而表现出来。“教学内容必然是动态的,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而不断调整,不断改变。”[6]“只有教师站得更高,理解得更深,知道得更多,才能启发学生,才能驾驭学生的讨论。”[7]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以教师丰厚的知识积淀为基础,合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充实丰富课程和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而不断调整变化,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三)保证现实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的发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知识有一定的相关度;新知识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③“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8]“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应体现时代性、操作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实现教学目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按照具体的教情、学情,既引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帮助理解知识,拓宽视野,延伸学习空间,又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活学活用教材知识。
总之,在做到三个熟知的基础上,考虑三个整合,保证三个性能,历史与社会教师必能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真正把找课件、查教参、看教案作为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促使学生融汇贯通地进行学习,促进积极思维、深入探究和学习中的迁移,促成有效教学的实现与发展。
【注释】
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http://online128.blogbus.com/logs/511809

1.html,2009-12-1

③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历史与社会,200

5.63,74,61,73。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4.13,23,67,9,7,55。

[4]吴玉秀,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施“依标施教”的思考[EB/OL].(2009-12-10).http://.cn/s/blog_53b7e69b010095ay.html.
[7]孙学策,再说德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71。
[8]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94。
【作者简介】史基宏,1971年2月出生,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中学高级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