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借生活创设情境,用评价激活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24352 浏览:1087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写在前面的话:
我常常想起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在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十来岁英国小女孩利用自己在学校的地震活动小组里学到的海啸知识,不仅自己奇迹般地幸免一难,还救了100多人。这个事例常令我深思,如果是我们的学生能否发现?即便发现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镇定并及时转移?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有多少真正与生活接轨,服务于生活?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 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
最近又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更坚定了我的坚持:北大教授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时谈到,从北大退休后,投身中学教育十年,当他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但听课的人数为什么渐渐少了下去呢。—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后来,钱理群教授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模—样:—开始人很多,慢慢的就减少到二十余人。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真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教育”。在教育大环境很复杂的情况下,我校(省锡中)仍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坚守 “百年匡园”十大训育标准,坚持“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我想这就是真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坚持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坚持教“有用的地理”,坚持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这就是我自己的教学追求,在功利环境下保持的那份淡定。省锡中的地理教学质量保持名列全省前茅,“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经得起检验的,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将地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

一、剖析“生活化”地理教学的背景

1、课改层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现代课程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合格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为了未来更好地生活。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发展性,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命性,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因此,重视“生活化”地理教学,正是实现“三性”的基本保证。

2、理论层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什么是“生活教育”?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陶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教育要伸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活动,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 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理论指导。
《地理新课标》也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生活化”地理教学用生活实例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是地理教师真正转变观念、由理论指导教学的真实体现。

3、哲学层面:

理论指导实践而源于实践。进而言之,地理知识指导生活亦源于生活,生活是地理教学的源泉。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日月星辰,太阳、月球有规律的运动,每天风雨、冷暖、阴雨等大气状况,每天所处的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等无一不是我们的生活内容。我们涉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很多方面就直接来自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注重利用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生活对地理教学的意义。

4、实践层面: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发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某些知识点“屡教不会”的问题,症结之一也就在于地理教学中“生活地理”的内容缺乏,地理教学脱离生活,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对地理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种种理念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意识到:那种过分依赖书本以及教师讲授来学习地理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新课改呼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实现这一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课堂,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生活化地理教学”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是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切入口。

二、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途径

1、让内容“近”起来:

教师应更新观念,坚持 “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教师除了解读教材以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大胆的排列组合,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建立起“生活地理”的理念,让教学内容与生活“近”起来。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地理素材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广泛地出现在时事新闻、军事争端、社会热点中。所以,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再也不要“纸上谈兵”的纯概念、纯理论的记忆,可以用丰富的、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同时随时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地理,如在教学中,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等多角度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深深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实用价值很强的学科,从而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案例】学习“经度和地方时”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日出时间的变化,如无锡学生和新疆学生早晨上学时间有没有差异。一些学生提出:“东经度数越大,日出时间就越早”。教师不是马上告知结论,而是让学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到适当的“火候”时启发学生结合“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日出时间的早晚,除了与经度有关外,还与纬度高低有关”这一结论,最后教师补充说明:“现实生活中,日出时间的早晚除与经纬度有关外,还受地形、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日出”这个生活化的地理知识点,不仅掌握牢固,而且理解透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参与到地理问题的研究中来,真实体验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快感。

2、让情景 “新”起来:

情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

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地理生活化教学正是切合情景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摆脱“课本为中心”的制约,设置一种新颖、开放的地理“生活情境”。通过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来诱导学生置身于具体实在的也是可感的学习场景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善用丰富的“生活”,让地理课堂情景“新”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贴近学生认知,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二要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三要注重语言描述生动,多媒体展示丰富、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为学生感性认识的扩展提供了帮助。
【案例】教学“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我设计了自己旅游经历的一个情境。
【导入新课】2010年暑假,刘老师乘火车从无锡出发,到成都再选择“川藏公路”进西藏,最后选择“青藏铁路”出西藏返回无锡。主要是对“川藏南线——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做一次深度探险之旅,对“青藏高原——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做一次神奇之旅。我们是一次自驾旅游,所有的住宿、吃饭、旅游线路和景点都是自己确定。为了确保安全,一路上,我们要时时了解天气情况和所经线路的路况。虽然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惊叹不已,这更是一次梦幻之旅。我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愿望。
图片资料:“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图,一路上拍摄的照片……
文字资料:从上海直到西藏樟木长5000余公里的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从中国地势的第三地形阶梯到第一阶梯;从盆地到平原、高原;从丘陵到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从淡水湖到咸水湖;从雨林到灌丛、草原、荒漠;山有黄山、庐山、峨眉、贡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玛;湖有西湖、太湖、鄱阳、洞庭、纳木错、羊卓雍错;美丽、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这条路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从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诺遗址的小米;从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铜;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从普陀岛的普济寺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三国演义》到《格萨尔王传》;从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这样一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这是一条朝圣的纯洁之路,这是一条现代与古典相结合之路,这是一条民族与政治互缠互绕之路,这是一条静心之路。 有人这样写道:“这条路,把人带进一种独特的意境,使人产生对山河的崇敬,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团结兴旺的期望,这条路,在如海的苍山里向前不断延伸,更使人产生一种对未知的向往,激励人的创意和探险精神。”
【提出问题】
设问一: 一路上,我们用到了哪些地域联系的方式?设问二: 这次旅游假如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
设问三: 这些交通路线的建设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线路布局要遵循哪些原则?
【小组讨论】……
同学的讨论非常活跃,查地图,找路线,看风景,谈自己以后去西藏旅游的设想和出游方式的选择,分析进藏交通线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其中有几个同学受到“大学生骑车进藏”照片的启发,也说到自己也想挑战自我、骑车进藏的愿望。生活中的地理情景,能激发学生的谈论热情,引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地理课堂“活” 起来了。

3、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地理教学的内容、方式、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学生从地理教学的教材中挣脱出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而要做到这一点,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体的意识,把学生当做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中,努力培养和激发人的主体性。其次,要倡导过程的开放性。此外,要将地理教学的计划性和随机性结合起来,注重过程的灵活性。地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事先是无法预期的,所以教师应寻找、把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时机。最后,要关注过程的整体性。要认识到现实中的人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了解一个人,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关注;要认识到生活自身的整体性,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去,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让学生始终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与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动”起来了。
【案例】学习“水污染问题”时的学生活动
【课前五分钟演讲】:珍爱绿水
【尝试角色扮演】:教师展示环境污染案例材料:某地区过去属于一个农村地区,后来发展了造纸工业,造成环境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但是由于受制于经济技术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压力,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角色扮演当地政府、企业负责人和老百姓。
学生A(扮演当地政府):现在政府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解决不代表永远不解决,大家也看到,其实现在的污染也不是特别严重,如果没有造纸厂,怎么会有本县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呢?虽然地处小山区,但应该放眼全球,如英国伦敦也曾经遭受过重工业的污染,但现在又重新恢复了蓝天。所以政府决定主要还是大力发展经济,造纸厂这件事政府保证以后一定解决。
学生B(扮演当地老百姓):首先很感谢政府所做的一切,政府为本地修路、建工厂确实提高了生活水平,像我的朋友老张以前收入不高,现在在造纸厂上班,收入大大提高,但是造纸厂这件事确实带来很大困扰,一到夏天,门前的小溪就散发出一种恶臭,邻居老王不小心喝了污染水,昨天就被送进医院了。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一定要解决。
学生C……
【学会地图绘制】:设计和绘制小县城的造纸厂、自来水厂、食品厂以及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合理布局的布局图。
【保护水资源行动】:收集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和治污技术,给小县城保护水资源“支招”。
【拓展和延伸】:调查无锡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的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关注水危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习这一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愿意“动”起来。

4、让评价“活”起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提倡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方式和多元评价目标;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导向。多一种评价方式就会多一份激励,给学生多一份成功的信心。
评价方式要“活”,要突破老师单一的评价和结论性单一评价模式。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权利,从课的设计到课的实施各个环节的评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能体现学生的情感和需要,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因此,课堂评价的实施应结合探究性、创新性、合理性几个原则,从任务、维度、标准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评价量表。在量表评价的同时,也要结合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热情进行适度评价,让学生在学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
【案例】学习“区域农业发展”时,选择了“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这个典型案例。
表现性评价任务1
你能在2分钟内从东北区域图中找出以下地理事物并在空白图上做出填绘吗?
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高原:内蒙古高原
河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辽河、呼伦湖
省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城市:哈尔滨、沈阳、长春
表现性任务2
东北也是一个好地方!描述一下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吧!
表现性任务3
请对号入座:东北的农业景观与分布(图略)
表现性任务4
分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东北地区西部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东北山地适宜发展林业的区位条件。
综述东北地区发展大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评价维度:

1、指明了农业发展的地区;

2、指出了与该地区相适宜的农业发展类型;

3、指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4、依据优势和问题,以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