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例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一例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31695 浏览:1455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学作品占教材篇目的比例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讲授这些作品,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尝试运用讨论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互相讨论甚至辩论,在讨论、辩论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雷雨(节选)》这一课为例再现了学生课堂讨论的过程。
【关键词】《雷雨(节选)》 讨论 鉴赏
新课程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语文教材收入的文学作品篇目占到课文总篇目的75%左右。文学作品篇目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可见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讲授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呢?笔者在讲授有关课文时,尝试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在讨论、辩论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扩散性思维,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略有所获。现以《雷雨(节选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一次课堂实录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尝试过程。
学习完《雷雨(节选)》这一课后,我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真实的感情?
下面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有的小声讨论。
五分钟后,我让大家发表各自的看法。
黄杨首先发言:“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
全班一愣,我问:“为什么这么说?”
“周朴园对鲁侍萍当然没有真实的感情,如果有,他怎么会在认出鲁侍萍后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呢?”黄杨反问一句。
王元艳接了过来:“如果没有,他为什么会记得鲁侍萍的生日,保留以前的家具和关窗的习惯?”
“那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黄杨不以为然。
这时,佘广文又加入进来:“我认为周朴园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晚年生活不如意,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
谁知这被黄杨抓住了把柄:“就是呀,他是晚年生活不如意,才想起侍萍的,不然他不会想起的,这不正说明他对侍萍没有真正的感情吗?再说,如果有感情,当初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将刚生过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
佘广文不服输:“当初将侍萍赶出家门,并不是周朴园的本意,他也是为家人所逼。如果没有感情,他们怎么会生下周萍和大海?侍萍怎么会给周朴园衬衣上绣梅花和‘萍’字?这不都是他们当年两情相悦的见证吗?”
终于也有人支持黄杨了,是龚宇:“如果他们是有感情的,那又如何解释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后态度的突然变化呢?”
王元艳作了“解释”:“周朴园这个人,年轻时出国留过学,受过新思潮的影响,当时爱上侍萍是可能的。后来他成了资本家,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本质上确实变成了一个‘坏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到的是侍萍对他前途的威胁,因而态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认他过去对侍萍的真实感情以及后来对侍萍的真情怀念。”
黄杨继续批判周朴园:“总之,周朴园是个伪君子,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也是虚伪的,他所谓的‘感情’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一旦‘感情’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名誉、前途时,他会不顾一切地拼命保住自己的前程,三十年前他冒雪赶走了刚生过孩子的侍萍,三十年后他又威逼利诱眼前的侍萍。因此,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他的感情都是虚伪的!”
王元艳还是没有被说服:“人都是复杂的动物,我们不能将周朴园一棍子打死,他确实是个自私、虚伪、残忍的资本家的典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真实内心的另一面。”
……
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又难定胜负。
我只好紧急叫停:“周朴园是个很复杂的人,他确实爱过侍萍,但他自私的本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使他的爱不纯真,不牢固,经受不住考验。他对侍萍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感情,一直是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正如黄杨所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也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关注周朴园这个人,这个复杂的人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从中窥视当时社会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影响。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
《雷雨》中的一系列人物、事件,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情感,很复杂,很微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说得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人之间感情的变化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应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说明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上高二的他们学会了联系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辩论时也不再是简单地责问对方,而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联系人物所生存的环境,相对辩证地看待问题。一般情况下,老师也不需要再做提示或补充说明,只需在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就行了。
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运用讨论法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扩大其视野,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每次讨论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觉得意犹未尽,有的课后找我交流,有的在周记本上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观点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讨论中,学生尝到了喜悦,我看到了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江都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