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培养一年级孩子数感培养研究生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5734 浏览:185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数感是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数感。
【关键词】数感;探究;体验;估算
小学生学数学,会有很多问题。数学新知识点吸收难,计算错误率高,考试容易丢分,很多孩子倒不是因为题目太难,而是数感差。怎么解决好呢?培养良好的数感才是关键。良好的数感能使孩子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并能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去解题。
数感是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比如看到数轴,就能说出某一个点的位置。数感不能依靠老师的讲解获得,而是要通过学习活动去感受和体验。数感的培养越早越好。当孩子学数数的时候,数感的培养就开始了。现在的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以前就对数学不陌生了。可以说,他们对数学已经有感觉了。他们认识一些数字,知道数字大小,会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计算等,但这些东西是比较零散的。孩子们不是没有数感,而是我们老师没有把孩子的这种数感挖掘出来。上了一年级,他们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数学,这也正是我们挖掘孩子数感的开始。
数感,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对数字的感悟能力。《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数感的:“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应该是一种意识活动,是大脑对数字的主观反映。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感对人的意义这么大,如何在孩子刚上一年级,刚开始系统接触数学怎么样把他们内心的数感挖掘出来呢?在教学中我们以此为研究课题,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就此谈谈我的体会:
1. 联系生活,发现数感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数学中要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加深对于“数感”的兴趣培养。教材向孩子们展现了“儿童乐园”的情景:有打秋千的,有玩转椅的,还有玩跷跷板的……孩子们见到这些可兴奋了,一下子就把他们吸引了。我把这一个个生活的画面串起来,让孩子走进画面中去,问: “孩子们,你们想玩哪种项目?数一数,可以同时几个人玩儿?”他们很容易就数出了个数。为了让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表示数、理解数的意义,让孩子用手势告诉老师是几个人在玩跷跷板吗?学生会非常自然地想到用2个手指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有的孩子拿出了2支铅笔,有的孩子拿出2根小棒……从而理解数字的意义,也在此活动中向孩子们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接下来问:“玩秋千的人多还是玩儿转椅的人多?”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的大与小。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就体验到了数感。
2. 探究体验,形成数感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动手操作可以发展孩子的多感官协调,加深对数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的理解,发展数感。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10可以有哪两个数组成,让学生说一说10的分与合,在计算5+5时,就想5和5合成10,那么5+5=10。这样的过程不仅发展数感,也可以让孩子对数字之间的关联有个比较深的认识。而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学生列出8+7或7+8的算式后,我就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有的孩子通过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得出15,有的孩子采用从8往后继续数的方法得出得数15,也有的孩子利用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在此基础上让小组成员之间反复说算理,说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数感形成的过程,他们有了这种数感,就不会再伸手指去算了。
发现式的学习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数感,因为数感由人的主观思维出发。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孩子是学习的中心,概念及知识的规律和相互关系是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探索中发现的,他必须动脑自我思考,所以更容易建立对数的感觉。如在教学《认识11到20的数》时,我让学生抓一把学具小棒后数一数有多少根,还想一想:17接近11还是接近20?15呢?在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理由。有的同学就拿出直尺,根据数抽来说明17离20近;而有的同学用数数的方法看出17离20近。还有的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来分析。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3. 重视估算,强化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程理念。
例如在教学《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的多》一课时,课伊始,我借鉴魏书生先生的一分钟注意力训练,让学生在一分钟中从1写到100,看谁写的多。一分钟过后,提问两个孩子说一说自己写到了几,再让全班孩子观察这两个数字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说出了例如56比42多,42比56少。这时,再提问一个孩子说一说自己写到了几。让孩子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很多孩子说出了56比42多,56比23多,这时,引导孩子说出56比42多( ),56比23多( )。孩子们说出了56比42多一点,56比23多很多,这时教师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56比42多一些,56比23多得多。在孩子们适应了这种说法后,让孩子们说一说42比56( ),23比56 ( )。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的多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强化。
数学的估算是一种数学现象,能简缩思维,培养数字思维,发展学生的数感。如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数学活动时,我先抓了一把花生,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的五花八门。接着我让孩子们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了准确数,看说猜对了奖励。接着,出其不意,又抓了一把绿豆,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时孩子们没有马上举手,而是在静静的思考,几秒钟后,有个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绿豆比花生小得多,所以我猜是多少个。有理有据,正是基于这个孩子良好数感的基础上,孩子才能这样出色的分析问题。那一刻,我更加坚信数感对于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影响力。孩子是学习的中心,在数感的培养中,要有意识地保持孩子的中心地位,由孩子自我发现到吸收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其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使孩子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的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积累经验,建立良好数感。
收稿日期:2012-09-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