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鸟瞰用文眼鸟瞰语文课堂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21212 浏览:952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的标题又称“文眼”,“文眼”一词足以表现出课文的标题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课堂中有效地把握文章标题进行教学,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从全局上引领课堂,为学生指明阅读、思考的方向。有目的、有条理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以及谋篇布局的特点。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标题鸟瞰语文课堂教学
文眼就是文章的标题,它是作品的名称,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章主体关系密切。
散文、小说类文章的标题有的交代内容,如《清兵卫与葫芦》;有的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如《石缝间的生命》;有的点明文章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交代描写对象,如《济南的冬天》;有的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小巷深处》;有的设置悬念,如《永久的悔》;有的交代中心人物,如《小男孩》等等。
议论文的标题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为人民服务》《吴汉何尝杀妻》;有的提出文章的论题,如《最苦与最乐》《我有一个梦想》等等。
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是指出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的也指出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用丹》《海洋——未来的粮仓》等等。
正因为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如此紧密,才被人称作文眼。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标题,就能很好地把握整个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标题掌控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利用标题,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而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如此紧密,所以一个好的读者总是习惯于在读前对文章的内容加以预测,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兴趣,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其实学生在看到每一个标题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想法,作为教师,要做的只是把这种不自觉的意识自觉化、丰富化。
学生看到标题后,紧扣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一些预测,再阅读文章,就会很自然在将自己的预测与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比照,比照的结果一般为三类:一是意料之中,因为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学生与作者也是;二是意料之外,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作者与学生也不能完全等同;三是充满好奇,以作者的见识、学识、思想境界完全可能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学生从未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的精神世界。如果学生在看到标题后能自觉地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那么就会在阅读时更多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就会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并能拓展自己的视野。这种既切全自己的生活,又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使自己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提高精神体验过程,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激励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而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接受作者的观点看法。如《石缝间的生命》中的野草、蒲公英、松柏是学生看了标题能预测到的,这在他们的意料之内;但作者对这些事物的生存状态的描写,又是学生在日学生活中很难细心发现的,这是他们意料之外的;而由它们引发的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又是学生在以前少有涉及的,拓展了他们的思想。有了事先的预测,在阅读中就有了比照,开拓了思考空间。比起机械地阅读,简单被动地接受,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短的思维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属于个人的自觉的思考意识。教师只能培养学生这种意识,而不能帮助,更不可能替代学生进行预测、想象。

二、紧扣标题,把握文章脉络,轻松驾驭语文课堂。

我们所学的课文全是一些优秀作者所写的优秀文章。故而这些标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与作品的内容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抓住标题就能比较容易在把握文章脉络,有条不紊地驾驭语文课堂。而这样做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疑法”。也就是结合标题与文章主体的各种联系,抓住标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来设疑。把握文章脉络,掌控语文课堂。
如散文:

一、《白杨礼赞》

紧扣“白杨”一词设疑: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1、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树?

并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拓展再设问:

2、为什么说白杨树中不平凡的树?

再紧扣“礼赞”一词设疑:

3、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囚绿记》

紧扣“囚绿”二字设疑:

1、“绿”是指什么?

2、“囚”是把人关起来的意思,“囚绿”指什么事?

3、“囚绿”的原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将“囚绿”的结果(放绿)深入分析,再设疑:

4、放绿的原因是什么?

小说:

一、《故乡》

紧扣“故乡”一词设疑:

1、本文写了关于“故乡”的什么事?(回到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

2、回故乡的经过是什么?(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3、时隔二十多年,故乡有何变化?(人事景物)

4、故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孔乙己》

紧扣“孔乙己”这个人物设疑:

1、孔乙己是什么人?

2、文章主要记叙了关于孔乙己的什么事?

3、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4、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结合几篇文章的标题与主体的不同联系,分别提出三四个问题,紧扣标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将文章的内容、线索、结构、主题一一展现。
议论文:

一、《最苦与最乐》

紧扣“最苦”“最乐”设疑:

1、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2、为什么这样说?

3、怎么样才能做到最乐(没有责任)?

二、《吴汉何尝杀妻》

紧扣“何尝”和“杀妻”设疑:

1、谁说“吴汉杀妻”了?

2、说吴汉杀妻有何凭证?

3、为什么“吴汉何尝杀妻”?

4、关于“吴汉杀妻”的争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议论文的标题或表明中心论点,或表明论题的特点,紧扣标题提出三四个问题,将论点、论据、论证、以及文章的意义逐一展现。
说明文:

一、《南州六月荔枝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荔枝有何特点?

3、作者对荔枝生产提出怎样的想法?

4、“南州六朋荔枝丹”出自哪儿?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个问题紧扣标题,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本文特点逐一展现。
以上紧扣标题而设置的这些问题包括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引领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分析、思考、探索。使整个教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至于问题的解决,解决的方式,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随着对文本的不断深入,学生都能得出答案,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大。这些问题就象一个个由低到高的台阶,让学生逐渐攀高。教师用这些问题给学生指出了方向。
把握文章标题,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从全局上引领课堂走向,能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为学生指明阅读、思考的方向。引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深入问题。有目的、有条理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以及谋篇布局的特点。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教师只用简短的语言,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长期坚持,对于某些篇章可以让学生以此类推,完全自主地提出、思考、解决、深入问题。
后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文章万变,学生万变,条件万变,课堂也万变。因此,在教学中,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教学定律。笔者在此只是介绍一种教学思路,仅供参考。它并不适合所有文章,对于某些文章、某些课堂,也并非最好的方法。但标题被称作“文眼”,足见其与文章的紧密联系。把握好标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融入作品,自主积极地思考文章,分析文章,深入文章;对教师而言,可以比较轻松地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引领好课堂方向。此处,对于考试而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常见的与标题相关的题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