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论交交替传译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19090 浏览:837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随着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加深,口译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面对众多的口译培训模式,作者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以翻译专业本科的交替传译过程为例,探讨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口译教学交替传译交际能力
一、引言
口译是一项古老的职业。在不同语言群体的交流过程中,译员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专业化的口译教学于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国际劳工组织(ILO),1930年德国曼海姆(Mannheim)出现了第一所译员培训学校,50年代后,日内瓦、巴黎、海德堡等欧洲城市纷纷成立了高级翻译学校(院、系),引发了口译教学和实践的热潮(P?chhacker,2003:31)。我国口译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专业化口译教学始于1979年,标志是联合国译员培训班在原北京外国语学院首次招生。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并在15所高校中进行试点。截止2010年,国内MTI培养单位已达158家。
作为会议口译的重要工作方式,交替传译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会议、访谈、联络中。交替传译,顾名思义,指发言人和译员“交替”传达信息,译员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将发言人的源语(source language)传达给听众。交替传译“是专业会议口译的基本形式,虽不及同声传译流行,但社会需求仍然很高(Gile,1995:21)。”在口译教学中,交替传译作为基础性口译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口译基本技能,如短期记忆、笔记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或将口译教学视为传统英语教学等原因,交替传译教学始终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值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618jyw.com
。比如,学生在口译实践中,出现胆小心怯、用语晦涩、体态僵化等缺乏交际感的情况,使口译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以翻译专业英汉交替传译课程为例,对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为什么要培养交际能力

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著名口译理论家吉尔认为,口译就是“一种带有服务性质的交际活动”(Gile,1995:21—23)。梅德明认为,口译“是达到传递和交流信息之目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都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工具(梅德明,2000:6)。”对译员而言,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相比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工作场地的不同:同传译员需要在专设的同传箱(booth)中,通过耳机接受源语,透过同传箱的玻璃观察会议的进程,其目标语也会通过电子设备传到听众的耳机中。同传的这种工作方式便于译员之间的合作,却妨碍了译员和观众及讲话人的交流。交替传译则不同,译员一般位于讲话人旁,直接面对听众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交传译员承受着更大的临场压力。因为他扮演的不仅仅是言内(intralinguistic)语言转换的角色,译员成为发言人和听众之间交流的重要一环,他的言外(extralinguistic)表现,如手势、神态、语气等,都会影响口译质量。
首先是言内交际能力。在口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严肃场合,译员通过对语言信息的加工,通过改变用词、调整语序等,缓和现场气氛。如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提问前第一句话就是:“请允许我首先介绍一下几位副总理。”在场的外交部译员将此译成“I would like to start by introducing my colleagues.”而非“newly—appointed vice premiers.”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译文没有官腔,平易近人,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言语交际能力,体现于不照搬原文、不逐字逐词翻译,而是根据现场气氛、联系上下文语境对目标语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效果。
其次是言外交际能力。由于交替传译“在聚光灯下工作”的特点,译员的一举一动均会被听众观察到,进而传递出某种信息。沉稳、反应敏捷、语速流畅等特征有助于提升译员形象,从而提高译文的接受度;焦虑、反应慢、支支吾吾无疑会大大减少译员在听众心中的分数。康志峰关于译员主观焦虑对交替传译输出质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低焦虑影响译员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记忆减退、信息丢失等现象。高焦虑更会带来记忆瞬间紊乱,导致信息错乱(康志峰,2012)。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焦虑带来的输出质量下降。

三、如何培养交际能力

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出能胜任各级别会议的合格译员,因此教学应以实践为导向,不能将口译课变成精读课或笔译课。笔者认为,在培养口译技能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译实战能力。

1.加强对释意能力的培养

释意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是国际上第一个系统的口译理论,其主要创始人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均为经验丰富的会议口译员。该理论认为,交替传译拥有非常理想的交际环境,因为“交际行为的重要成分交际者都在场,且双方处在共同的场合、时间、信息输出和接收的环境中,并拥有正在谈论的主题知识(Lederer,2011:7)。”该理论同时认为,翻译总体上是解释性的,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寄居于语言外壳之中的意义,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以下是理解—脱离原语外壳—表达三角模型。
图1释意理论翻译程序的三角模型
释意理论的核心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即译员将理解到的源语以一种非语言的意识状态保留在大脑中,并在表达阶段找到一段与之意义对应的目标语译出。根据释意理论的三个层面,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理解阶段。强化基本语言能力,如开设多主题、多口音的精听课;增加有一定难度的外报外刊的阅读量(如the Economist);扩充学生的百科知识,提高对各类主题的知识储备。
(2)脱壳阶段。重点加强交替传译的两大基本技巧训练:短期记忆(STM)和口译笔记,培养学生用笔记与记忆互动的能力,利用好但不依赖笔记。培养学生的逻辑和视觉化(visualization)思维能力。(3)表达阶段。提高目标语质量,初期以双语谚语背诵、口译常用句型背诵、观摩经典现场口译视频等输入型积累为主,后期可进行学生互评(peer evaluation)。

2.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公众演讲

一名优秀译员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有学者认为,“口译的整体效果,一半取决于语言质量,一半取决于演讲技巧的运用”(黄建凤,2007)。这也许夸大了演讲的作用,但公众演讲确实是交际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训练交替传译中交际能力的绝佳途径。它“为学生提供练习公众演讲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控制面对观众时所产生的几乎不可避免的紧张、害羞和恐惧的心理(Myers,1976)”。演讲技巧中的口头表述(音量、音高、语速、语调、变化等)和体态语(仪表、姿态、眼光交流、手势、表情等)均是交替传译中的重要影响因子。需指出的是,应避免交替传译中出现过多的手势,以免分散听众注意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段,初期可安排命题演讲,由学生课后自行撰写演讲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各个演讲技巧给予评论,并可引入互评,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阶段主要需帮助学生克服害羞胆怯,不愿在公众面前演讲的习惯,建立自信心。后期可安排课堂即兴演讲,要求学生脱稿,并让其他学生担任译员做交替传译。
课程模块举例包括演讲中的语音语调、演讲稿的撰写、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的技巧、著名演讲欣赏、辩论训练、演讲与口译、演讲与跨文化交际等。

3.进行模拟会议或口译实习

任何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口译更不例外。充分的、持之以恒的翻译实践是翻译技能获得的最重要途径(仲伟合,2007),但学生获得真实会议口译的机会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模拟会议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会议环境,为他们提供仿真的会议感受。同时由于师生彼此熟悉,又能减少一定的临场紧张和焦虑,有利于输出质量的提高。有口译培训家指出“模拟会议应在最后一学期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De Laet,2010:252—253)。”笔者认为,在模拟会议的质量评估中,要遵循“准确、流畅”及“突出交际性”的原则。在初期,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口译主题准备,播放录音(或是真实会议录音)进行口译;后期教师给出主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题,由学生就主题进行即兴发言并口译,这样既模拟了会议场景,又检验了学生的百科知识储备、语言质量和口译综合能力。
当然,作为翻译人才培养机构,各翻译院(系)应该积极“走出去”,为学生争取市场上的口译实习机会,因为任何一次口译实战机会,对于学生都是一个宝贵的练兵场和一面镜子,可以极大地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如笔者任教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口译实践活动,学生先后在北京奥运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民间论坛等活动中担任语言志愿者,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均获益良多。
四、结语
由于起步较晚,我们对口译教学的认识有误区,也走了一些弯路。口译教学也一度作为语言教学的分支尴尬地存在着。最近几年,特别是MTI专业设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学科特点、特别是社会需求的角度反思口译教学,这是一个好现象。交际能力无疑搭起了从“教室”通往“会议室”的桥梁,应该引起重视。同时,新时期的口译教学对高校的口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教师应是一名合格的、市场声誉良好的译员,能用丰富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如文中提到的模拟会议,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口译,然后请学生进行评估打分,让师生在、和谐的气氛同进步。
参考文献:
De Laet,F.Mock Conference:A Challenge for Trainer and Trainee in Teaching and Testing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C].New York:Peter Lang,2010.
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Lederer,M.刘和平译.La Traduiction Aujourd’hui Le Modèl interpretative,中译本:《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11.
[4]Myers,Laura.Introduction to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D].Monterey:Monterey Institute of ForeignStudies,1976.
[5]P?chhacker,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6]黄建凤.口译与演讲技术[J].中国科技翻译,2007(20).
[7]康志峰.口译焦虑对交替传译的效应与影响[J].中国科技翻译,2012(2).
[8]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仲伟合.口译课程设置与口译教学原则[J].中国翻译,200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