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高校学生社团对培养“三自能力”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4494 浏览:600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过以上海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浅析了培养“三自能力”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量,调研浅析了目前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三自能力”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学生社团 大学生 三自能力

一、“三自能力”培养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力简称“三自能力”。首先,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近况所决定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有大量的自我支配时间,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律性。而当前大学生心理进展程度、学习行为能力和生活行为能力等方面有着缺陷的学生显著增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现实要求有着很大差距。其次,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学生以小生活环境较好,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缺少成长所必需的独立空间与条件,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第三,加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具备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要直接工作,三自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踏上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剖析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近况

1.大学生社团活动推动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升。当今大学生都具有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展示自我,发挥主体作用。在社团活动中每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的机制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也为大学生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团对自身“三自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这其中认为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占24.5%。而关于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具体能力的提升则感受偏颇,有的学生表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能够提升自身表达能力(32.6%),有的认为通过活动能更好的认识自己(25.6%),有的则认为能提升组织策划(20.9%),甚至是专业文化水平(11.6%)。
2.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注重娱乐交友,能力进展相对不均衡。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因为大学生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习惯,追求目标的一致性而自发形成的。因而学生在选择参与的社团活动时,往往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娱乐交友为主。在受调查学生中我们发现,参与社团文艺类学生最多,达39.5%,其他依次为体育类2

5.6%,实践类26,学术类9.3%。

3.学生对待社团活动态度随意,自我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通过自我教育、总结反思可以让大学生看到自己哪里需要改善,哪里需要发扬。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以随意的态度参加社团,活动后很少有自我总结。在调研中发现,只有14%的学生表示会进行自我总结。这说明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历程中,大家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需要引导广大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调研结果显示参加学术类和实践类社团的学生在“三自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提升同学的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方面做得更好。

三、提升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1.加强社团指导,推动社团蓬勃进展。社团活动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影响力,没有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的支持是无法扩大深度和广度的。可根据社团的不同类型选配优秀的社团指导教师,将以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辅导员调剂到社团,专门负责社团建设,聘请专门的指导教师或探讨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社团的理念和进展方向进行引导,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避开学生凭借兴趣和一时热情盲目开展活动,以便学生以管理和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2.改善社团制度建设,提升社团培养人的能力。大学生的社团组织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结构松散、随意性等特点。由此加强管理,建章立制,使学生社团规范有序地健康进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要抓建设,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的成立,注重思想、科技、文化、体育、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的协调进展;另一力面,要抓管理,抓引导,防止学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而出现的目标定向上的狭隘和片面,以而使学生社团的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进展。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三自能力”。校园社团活动以学生的兴趣为诉求点,但不应当仅仅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要发挥社团推动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升,必须重视社团文化的培育。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类活动,让学生人人获得锻炼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进展人、改善人的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对三自能力重要量认识思想的转变。
参考文献:
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探讨[J].职教探讨与探讨.2008(02).
李卫东.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进展.2003(01).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理学院)
编辑/张俊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