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团队学习在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4869 浏览:600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团队学习是彼得·圣吉之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一项,也是桑新民“五项学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论文以广西师范学院《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以团队组建、课题选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团队学习的实施流程,以及如何在团队学习中培养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关键词:团队学习;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信息的海量递增、知识的爆炸式增加正急切催促教育工作者加速培养自身及学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的步伐。网络时代独具的开放、共享、协同、革新等特性亦要求学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以2005年起面向教育技术学本科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专业选修课,2012年提升为专业主干课程,2008年我们面向非教育技术学本科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公共选修课。两门课程虽然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其深度、广度、难度要求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但两者更多的是共性: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第二,课程教学引入团队学习、探讨性学习和多元、多主体、历程性和进展性评价。第三,将团队学习、探讨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及其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重点,并且进行全面整合和有机融合,贯穿于课程全程。
● 团队学习引入《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必要性浅析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普遍有着以下几个主要不足:第一,“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的主体性甚微。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封闭、孤立的行为,协作性活动甚少。第

三、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

而团队学习正是有效解决以上不足的一剂良药。萧伯纳关于苹果、思想交换的宏论揭示了团队学习的作用。团队学习是彼得·圣吉之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一项,也是桑新民“五项学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同桑新民关于团队学习的论述,“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和升华,其主体是团队或群体,他们以共同愿景为目标,相互分工合作,共享资源,共闯难关,共创佳绩,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在笔者主持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团队学习不仅是教学重点,而且是探讨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载体——高师生基于团队学习进行探讨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
●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团队学习的关键环节浅析
在团队学习及基于团队学习的探讨性学习中,学习团队组建、探讨性学习课题选取、网络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是关键环节。

(一)提出团队组建五大原则,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团队

组建团队是团队学习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团队学习能否成功开展。为此,笔者不惜花费半个课时和学生研讨组建探讨性学习团队应该遵循的五大原则、四类成员构成和团队培育的注意事项。五大原则是分工合作原则、优生学原则、心理相融原则、互补原则、多样性(差别性)原则。通过研讨使学生理解多样性、差别性及其碰撞是团队创造性的源泉,学习团队必须是异质性分组,即每个学习团队都应拥有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笔者通过多个学习团队的案例剖析启迪学生,要组建一个能够圆满完成本课程学习任务的学习团队应吸纳四类人:第一类是头脑灵活、协调沟通能力强,具有奉献、分享和进取精神的人,适合担任组长,他们点子多,善于吸收或凝练同伴意见形成团队共同愿景或Big idea,引领团队不断前进;第二类是热爱技术并且技术能力较强的人,主要负责技术探讨、技术引领和其他技术性工作,是团队必不可少的骨干;第三类是勤奋、专注、任劳任怨的人,探讨性学习团队中有大量细致的工作(例如文献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处理等)需要他们及时处理;第四类是表达能力强的人,主要负责组内、组间及与课程教师、导学者(一般由探讨生担任)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小组汇报主讲。这四类人的相互合作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团队实力,补齐短板,实现最优效果。对于团队培育的注意事项,主要提醒学生注意避开团队学习中常见的“伪合作”、“搭便车”、“团队短板”、“割草机悖论”、“恐龙悖论”、“多米诺骨牌效应”和“责任分散(责任稀释)效应”。
依据以上要求,并结合“团队规模以5~8人为宜”的原则,学生自行搭档组成6个小组。各组自行讨论后,选出组长,并定出个性化组名和口号。个性化组名和口号并非形式主义、玩花架子,对于团队组建、培育和之后的团队学习确有重要作用。

(二)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团队选取感兴趣课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探讨与实践,对以往的学习内容模块和探讨性学习专题方向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即将原先比较成熟、积累了大量学习资源(包括探讨性学习案例)的“脑科学”、“元认知”、“学习动机”、“情绪与认知”等内容模块的教学对策调整为“课外自学为主、课堂导学为辅”,新增“数字化学习论述”、“网络时代学习理念”、“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及对策”、“颠倒课堂与颠倒学习”、“微课程”、“微视频与数字故事”、“快速课件制作”、“隐性知识挖掘”、“思维导图与知识可视化”等专业性强并且与时俱进的专题内容。这些新课题的引出并非主讲教师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教师推荐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博客(包括专家学者、优秀学生和一线教师等)逐步发现兴趣点,接着小组成员与主讲教师共同提炼选题。这些选题大多数在内容上与网络化学习相关,而且需要借助网络化学习进行探究,非常适合通过团队学习的展开来培养网络化学习能力。专题内容和探讨性学习选题的这一重大革新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上几届学生的有限选题,不再重复前人走过的老路,而是努力开拓新思路、开辟学习新路径,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显著增强。
笔者将自身定位为团队学习的“助产士”和“点燃学习之火”。经过酝酿、讨论和论证,各组最终确定了如下探讨性学习选题:“微课程典型案例探讨”、“隐性知识探秘”、“微视频在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化学习探讨”、“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探讨”、“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可视化探究”。论文摘要:

(三)通过课程教学博客引导团队进行网络化学习

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笔者要求创建班级博客和个人学习型博客,并要求学生经常浏览笔者博客主页推荐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教师、化学教师、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的新浪教育博客,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探讨生、本科生、班级博客等互加好友和关注,以而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网络、人际网络和知识网络,实现跨班、跨年级、跨院、跨校的交流和学习。通过博客学习,各组能够快速获取与其探讨课题相应的最新内容和前沿知识。同时,组员间也可将自己搜索到的信息、资源和反思日志发布到博客中,以供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和深思。由此,博客成为各组进行团队学习的得力工具。各组还将这种博客学习的理念和思想迁移到其他网络化学习工具中,如、电子邮箱、人人网等,通过这些交流或共享工具得到更多的协作。总之,在团队学习的全历程乃至整门课程的学习都较好地运用了博客。

(四)组织团队学习周报和三轮汇报,展示“学习足迹”

团队学习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作为团队一员如何在其中开展探讨性学习的全历程,而非仅仅学习结果。确定选题后,笔者要求各组进行非正式的周报和前期、中期和终期三轮正式汇报,以便了解各组的探讨历程,帮助其理清探讨思路,引导其更好地解决探讨中遇到的不足,并且进行学习的历程性评价。

1.非正式的周报

进入探讨性学习环节后,每周上课的前二十分钟安排各组汇报前一周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新不足,教师进行现场诊断和指导,导学者和其他组学生聆听并参与讨论。非正式的周报起到了现场诊断、即时指导、搭建支架、激发灵感、强化动机等作用,是将团队探讨性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

2.前期汇报

各组在确定课题并开展探讨性学习两周之后,进行第一次正式汇报。由各组代表陈述前两周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集合组员开会、讨论个性化组名和口号、明确探讨思路、确定共同愿景、制定探讨计划、查阅文献资料、探讨进展及有着不足等。主讲教师、导学者及其他组学生则提出不足和倡议。

3.中期汇报

在中期汇报时,各组代表主要针对前期确定的探讨计划,汇报这段时间已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工作,及在此历程中遇到的不足。这实际上是一个中期阶段的小组反思环节,以中可窥见小组的学习进度、小组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团队学习的开展情况等。在此阶段,教师和其他组学生也可为其调整探讨思路。

4.终期汇报

终期成果汇报是团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由各组派1~2名代表上台汇报,其中一名专注口头汇报,另一名播放汇报PPT(或网页、视频等)。之后,进入答辩环节。此环节要求其他成员一同站到讲台上,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问,并共同答辩。答辩之后,再由各组成员陈述自己在团队学习中主要负责的工作、成效、收获与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总结、反思和评价的历程。对于那些真正付出了努力的学生,这是一个如实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高峰体验、彰显个性的良机,而对于极个别“伪合作”、“搭便车”的学生,便在此“显露原形”。在每组完成汇报、答辩和自我陈述之后,教师和其他组学生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指出其优势及不足,以便小组继续改善。我们还为期末成果汇报的各组拍摄了录像,以供学生课后观看、欣赏和反思。对于期评成绩,我们综合学生的平时发言、周报、三轮正式汇报、探讨性论文和个人探讨性学习总结等方面情况给出。
● 结语
网络化学习能力是高师生未来进展之路的通行证,理应成为其“带得走”的能力。而团队学习是一种能够弥补现行教育弊端且满足开放性教学和探讨性学习需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将团队学习、探讨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合作、探究、自主、革新意识和网络化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师范生。
参考文献: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大学探讨性教学常见不足及对策浅析——以“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课程为个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5-1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