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语文教学中情与智相关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3772 浏览:109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巧妙传授丰富的知识,有效生成个体的智慧,师生互动,情智并举,就可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入境,传授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精美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在良好的恰当的氛围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会更投入。
在学《陈情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亚里士多德曾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在蜀汉被司马氏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下诏书征诏李密到京城去做官,并且催逼的很紧,但李密却不愿意去。面对强权的逼迫,面对砍头的危险,李密写了一份表章,用适当的方式陈述了自己的痛苦处境,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适度的最好的情感和愿望,最终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密怎样陈述自己“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学生在老师的激发下,通过音读、意读、讨论等方式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明白了李密先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再举起“以孝治天下”的治国大旗,反复说明自己不能就职的理由,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主张。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懂得了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这个道理。

二、师生互动,化知为智。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设法在教与学之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我告诉我的学生,古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以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设计理由让学生再读课文加以分组讨论。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进一步感知了韩愈的生离之情、死别之情、痛悼之情,更真切地感知了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艺,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知识生成了人生的智慧。

三、以笔抒情,教学相长。

教学,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笔环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正值母亲节来临之际,同学们在深深感受作者回忆祖母、母亲和妻子逸事的细节描写之后,我组织学生亲手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里面要有往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我亲自将他们封好的书信送到邮局的分发部,让他们的心声得到最快的传递。
在备课《祭十二郎文》时, 我含泪在教案后写了一篇怀念性的文章,以怀念我刚刚逝去的奶奶、十年前逝去的丈夫、十五年前逝去的大儿子和二十八年前逝去的父亲。
我的情绪一度很低落,也一直调整、推迟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担心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失控。后来,在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把这篇拙作读给大家,全班的同学都哭了,教室里泣声一片。
在当天的晚自习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怀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许是受韩愈的教诲,也许是受我的感染,这次的作文都写得特别感人。
饶友弘写下《刻在心间的那抹思念》,怀念自己的外婆。文中写到,“黑色的棺柩,素白的挽联围成的灵堂,像利刃在我心口划开一道口子,打开了两扇通往悲伤和歉疚的窗”“没有经历过死别的人,就永远无法感知那种切肤之痛;没有爱过的人,就永远没有那么多交织欢笑与泪水;没有痛定思痛的感觉,就永远不知道情之深,爱之切。凋零的是关怀,沉淀的是思念,是刻在心底的那份思念!”
黄尚飞写下《一滴不落的雨》,怀念自己的奶奶,写得更是感人万分。
就这样,我和我的学生们在反复的读、悟、说、写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增加知识,提升能力,加强沟通,增进情谊,真正实现了情智相伴、教学相长的目标。
刘奇珍,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