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享受看客,愚昧魂灵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0902 浏览:1432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看客,揭露了国民灵魂的劣根性。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她的笔触承接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在《呼兰河传》中也描写了一群麻木、愚昧、残忍的看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鲁迅萧红看客批判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作者往往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用粗线条的几笔精彩地勾画出一类群体,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浅析文本,以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和萧红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对国民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感受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鲁迅先生弃医以文,以文学作为医治国民灵魂的药方,即是因看客而起。在仙台,那是一个强烈的视觉刺激……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看着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也以极为精简的笔墨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小说《药》是写革命者夏瑜在夜间被杀害,热心的群众来赏鉴这杀人的盛宴。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又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看到鲜血,“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如此热心,如此全神贯注,如此整齐划一的行动,是为什么?看杀头!悲哀的是被杀者却是一心想要拯救他们的反清志士。以对看客的这些描绘中,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木、落后,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也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还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可怜的牺牲品。村里的男人女人,特意来看她,听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待他们将这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便报以烦厌、唾弃、“又冷又尖”的笑。鲁迅对看客理由的深切关注,可谓用心良苦。他的爱与憎都深深地灌注于这些可恨的看客身上,他心甘情愿用自己的文字和鲜血,一点点地唤醒看客们痴愚麻木的灵魂。鲁迅着意刻画他们“看”的专注、热心及其令人心悸的残忍。越是这样,鲁迅就越毫不留情,他要把他们的丑态展示给世人,把它定格、放大。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她短暂的一生,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萧红在开始写作时,得到鲁迅的帮助和支持,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追随鲁迅。萧红《呼兰河传》中也描写了一群麻木愚昧残忍的看客,和鲁迅一样,她也意在揭露与批判国民劣根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本《中国小说欣赏》中节选了《呼兰河传》的“小团圆媳妇之死”部分,写了这样的一群人。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没过了几天就打起她来,婆婆说:“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左右邻居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风快。婆婆及其帮众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这个忙碌的行列中来。不久她们说小团圆媳妇病了,又开始奔忙不迭,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最终跳大神的出了个主意,就是在大缸里用滚烫的开水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出,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即使那些患了半身不遂、患了瘫病的人,人们也都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洗澡前:“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第一次洗时,“并没有一个人前去帮忙她,把她以热水里解救出来”。等到小团圆媳妇倒在大缸里时,“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听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时,“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了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三次洗澡之后:“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是睡得沉实实的,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小团圆媳妇鲜活的生命被人们温情脉脉地扼杀了,可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他们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更可悲的是,面对小团圆媳妇的死,他们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只是多了享受的满足和饭后的谈资。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她的子民竟然是如此的残忍,如此的愚昧!
在鲁迅和萧红的笔下,国民的麻木、残忍和愚昧,受到了最猛烈的抨击和鞭挞。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里,看客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事,以赏鉴别人的不幸自娱,更以回味同类的为满足,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灾难都化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使自己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以中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在这些看客看来,夏瑜、祥林嫂、小团圆媳妇根本不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只是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玩物。这些看客构成了旧中国令人窒息的环境,他们不自觉地成为一群善良的帮凶,一群披着羊皮的狼,一群高举着善良旗帜的刽子手。看客群体是封建主义社会舆论的自觉制造者和传播者,是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道德的盲目维护者和最佳体现者,当然也是其最直接的受害者。
通过看客群体的塑造,萧红的笔触之间流淌的是浓厚的人生悲凉,萧红以她特有的沉郁和悲悯,沉痛地批判着国民灵魂中的病态。鲁迅更是以他满腔的热情和火焰批判着丑恶的魂灵,表达着他对这个民族深沉热烈的爱。
(魏调萍甘肃省平凉市华亭二中7441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