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教学应放射人性情感光芒

更新时间:2024-01-18 点赞:26316 浏览:1200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在内容、思想、策略教学论文和语言等方面,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数学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特点以外,还要重视它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教学过程不仅应该充满理性智慧,而且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放射出人性情感的光芒。

一、教师应该在情感上亲近学生

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亲密度,它来自双方的沟通,但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在师生交往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千方百计走近儿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身份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长辈,更是学生的朋友,有时还是他们的学生。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艺术。即使教师很爱学生,但是课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定然索然无趣,师生间的亲密度肯定会大大降低。再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孩子们最信服的是能做到“一诺千金”、“言必果”和“平等待人”的老师。教师的言行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同时决定着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宽容和睿智。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独具创意,教师应因势利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心理才能得到肯定,才会产生发言的勇气,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会更近,课堂探究气氛才会更加活跃。

二、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这需要我们保有一颗富有童趣的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之中,由书本中“学数学”走向生活中“体验数学”和“做数学”。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获得来自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当课堂中的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发生关联时,学生自然会发生学习迁移,自觉地建构起对数学的理解,以而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家里穷,父母开了个面条摊谋生,该生数学成绩差到要辍学。老师家访时,意外发现该生很会算账。于是老师就把运用题的情节都改成卖面条、下面条、吃面条的内容,结果该生确实能够解决关于“面条”的题目。就这样编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的数学略有进步。后来老师出差,只好叫他自己把他不会的作业编成“面条”题。渐渐地该生竟能熟练地把所有的题都编成“面条”题来解决,再后来他不需要编也能解题,一学期后数学竟成了这个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在这个学生的眼里,“面条”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情境。这个教师成功的秘诀不在深厚的功底或精湛的技艺,而在于她对这个学生生活背景的尊重,在于她教学中人性的关爱。
二是赏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数学”。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他还认为,数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都易于创造,“一个聪明的儿童,靠自己就能发现或创造出许多数学常识”。以这个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讲,我们一要信任、欣赏学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拥有自主“做数学”的机会和权利;二要善于创造“做数学”的生活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做数学”的创造活动中来,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增强“做数学”的能力。
如教授《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没让学生带现成的钟表进行观察学习,而是要求学生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由。在不断尝试、反思和修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各种指针的走法、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知识就已经了然于胸,很多原本是教学难点的理由都能得到轻松解决。学生在“做”钟表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其数学能力、数学意识也得以提高与强化。
三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经验,布置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我们可以布置这样一些有特点的家庭作业: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人民币”的知识后,教师安排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购物,由孩子付钱,并计算找零;联系性作业,如学习“分数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后,让学生找出周围世界中具有分数含义的现象;拓展性作业,如学习“多位数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感兴趣的大数知识;浅析型作业,如学习了“统计的知识”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确定调查的主题,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浅析;解决理由型作业,如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以后,引导学生帮助家庭设计房屋装修案例等。这些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让课堂充满人性的爱

一是关注差别,享受成功。加德纳说:“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力。”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儿童心理活动的不同,学生差别是客观有着的事实。我们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别,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别,才有可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进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展,都能享受成功”。
二是依托教学机制,制造精彩。在充满人性的课堂里,教育可以以冰冷的理性回归到温暖的人性,可以更生活化地面对知识和技能,在知识技能的空隙间体现出人文关怀。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课为例。题目是“动物的家在哪里,请你帮它们找一找”。练习中,教师发现有位学生将小猴身上的“23+37”的答案连错了。反馈时,有学生问:“老师,小猴没有地方连?”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这时教师特意观察了一下刚才出错的那位学生,发现他脸涨得通红,眼泪都快流出来,教师不知到底出了什么情况。一问,学生的回答是:“我知道小猴的家是不在这里,可是,他没有家多可怜呀!我就让它住进了61号房子里。”教师觉得这种童心非常可贵,随即提议:那么,我们给小猴盖一座房子吧!提议得到了全体学生的响应。当学生在认真作画时,教师不禁感慨万分:孩子稚嫩的手画出的仅仅是一座房子吗?
三是耐心引导,达成自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心里想到嘴里说不出,或者只说半截子话。对此,教师一定要学会耐心引导。教师耐心等待一下,也许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以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如教学“8加几”,对于“8+7”,学生已有了把8拆成3和5或把7拆成2和5这两种算法。这时有一位学生犹豫着想发言。教师请他发表自己的想法:“把8拆成5和3,再把7拆成2和5……”没等他说完,其余学生纷纷议论:不能再拆7了。该生听了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算法,只好把求助的目光转向教师。教师温和地说:“大家别急,这位同学肯定有他的绝妙想法,我们让他慢慢说。”这话犹如润滑剂,让学生理清了思路。该生继续说道:“3和2相加得5,3个5加起来等于15。”全班鼓掌。这位教师也庆幸自己没有因为武断而扼杀了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听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急着打断学生:“你再想想,还有别的意见吗”,“看来你没想好,再请一个小朋友回答”。这种教学处理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以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当我们试图以人文的视角探究数学教学的内涵时,我们不仅能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能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和观念。我们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心去理解学生,用爱来呵护学生,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进行多种丰富的人文实践。这是教学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呈现的亮点之

一、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理想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实习编辑 黄蜀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