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关于,论汉维比喻思维民族特点写作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28958 浏览:132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本体)。比喻能使行文更生动、更形象,让对方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比喻是增强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策略教学论文之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比喻。比喻具有民族独特性。由于比喻信息的组码受到空间性的限制,存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因其存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作为社会意识之一的比喻就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则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及其价值标准。
以文化的角度讲,比喻的民族性与文化的相对性有关,文化的相对性又承认文化的多元性,特定的文化有其固有的价值标准。不同的民族透过同一喻体的梭镜,会看到不同的价值折光。以“牛”为例,汉语中“牛”用作喻体时大多含有褒义。是“埋头苦干,勤勤恳恳”,“诚实”的象征。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做人民大众的老黄牛”等等。而在维吾尔语,以下简称维语中,“牛”具有“笨蛋”、“傻瓜”的负面象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Kali?aox?a?qarapturmaq(像牛一样看着)”、“Kalid?kd?tik?n(像牛一样笨)”等,显然汉维两个民族心目中“牛”的比喻趋向及涵义不大相同。这种对同一喻体的褒贬态度天壤之别的现象,既反映了两族人民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又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
比喻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本体相同、喻体不同

不同的民族立喻时,“用心有别,着眼因殊”,在体现相同的本体时,却使用不同的喻体。这主要是因为选择喻体的侧重点不同和思维或联想方式不同。不同的民族在体现相同的本体时,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形象,以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例如:维语中的“ti?a???pk?(铁锨帽)”在汉语中是“鸭舌帽”。对相同的本体,维语用“铁锨”,而汉语用“鸭舌”作为喻体,在汉维两种语言中使用了不同的喻体;微长而窄,上部略圆,下部略尖的面庞,汉语形容为“瓜子脸”,维语形容为“atjyz(马脸)”;脚掌或脚趾上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汉语比喻为“鸡眼”,而维语比喻为“qadaq(疙瘩)”;女人特有的器官,汉语是“子宫”,而维语是“balajatqu(子位)”;山的接地的地方,汉语是“山脚”,而维语是“ta?ba?ri(山胸)”;下雨的感觉对任何民族是相同的,但比较较轻而细的雨,汉语比喻为“毛毛雨”,而维语比喻为“sim-simjam?ur(噌噌雨)”,不难发现,汉语比喻的侧重点为雨的形状,维语比喻的侧重点为雨的声音。再比如汉语的“窗口”,维语相对应的词语是“d?riz?k?zi(窗眼)”,汉维比喻联想的差别在于“口”和“眼”之间的差距。设为喻体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描写同一种事物或现象时,汉维语两种语言不一定选择同一种器官为喻体,汉语选择“鼻子”,而维语可能是“耳朵”。
汉语中的“日光灯”,相对应的维语是“no?u??iraq(面杖灯)”。相同的本体,汉维两种语言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上建立起了不同的比喻联想。前者为“日光”,突出灯光的效果像阳光;后者为“面杖”,突出灯的形状像面杖。以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中可以窥见:维语比喻较之汉语的比喻,在喻体的选择上尚大忌小,尚直观忌抽象,或许这正是维吾尔民族朴拙大气的特点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形象的选择,或者词语的理据性方面,汉维两种语言在体现相同的本体时,具有独特的民族比喻特点。

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

比喻的民族性是与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宗教、地理、历史、美学趣味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同民族在不同的事物中看到了相同价值的折光。对于相同的喻义,各民族人民“用心有别,各取所需”,以上述因素中寻找本民族不同的喻体来表示。例如:形容一个人胆子小,汉语用“胆小如鼠”,即“鼠”为喻体,而维语选用的喻体为“鸡”,“toxujyr?k(鸡心)”;汉语中形容某人特别瘦,比喻为“像猴子一样”或“骨瘦如柴”,而维语是“jin?jigenitt?k(像吃了针的狗)”或“j?ttiniky?ykli?anqan?iqt?k(像生了七个狗崽子的母狗)”;表示杳无音讯,很长时间见不到人,汉语是“杳如黄鹤”,维语是“altin?iajnipaqisid?k(像六月里的青蛙)”;表示多此一举,汉语是“画蛇添足”,维语是“pajpaanalaqaand?k(袜子上钉掌)”;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很出众,汉语是“鹤立鸡群”,维语是“??k?arisi?akiripqal?ant?gid?k(站在山羊群中间的骆驼)”;形容生活情况非常糟糕,汉语是“过着牛马生活”,维语是“itnikyninik?rm?k(过着狗的日子)”;形容记得非常牢固,汉语是“入木三分”,维语是“ta?qam?hyrbasqand?k(像石头上盖章子)”;形容铺张浪费,汉语是“挥金如土”,维语是“pulni?azaniornidax??lim?k(把钱当作树叶去花)”;表示不让任何人知道,汉语是“人不知,鬼不觉”,维语是“my?ykbalisinijiw?tk?nd?k(像猫儿吃小猫)”;形容一对夫妻门当户对,汉语是“龙配风”,维语是“altunyzykk?yaqutk?zmask?lg?nd?k(像金戒指配红宝石)”。又如,形容某事遥遥无期,不可能实现,汉语说“猴年马月”或“等太阳以西边出来”,而维语却使用迥然不同的比喻形象,“toxu?irim?a?ili?and?k(等到鸡啃树苗时)”。再有,汉语用“非驴非马”比喻什么也不象,不成样子,而维语用“jaaq?m?s,jak?k?m?s(即不是白的,也不是绿的)”来表示。以以上所列举的比喻中可以感受出各具特点的民族性和文化渊源。汉语比喻中,“牛”、“马”、“鸡”等家禽畜类词汇较多,且对弱小的动物体现出爱怜、怜惜之情。维语比喻中,“骆驼”、“猫”、“狗”等与戈壁有关的词汇较多。在汉语中描写爱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鸳鸯”,而在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为爱情喻体的还有杜鹃、百灵鸟、则纳甫,雀鹰等。
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