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学数学运用题教学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18508 浏览:828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运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浅析题意,说出数量联系,并列式解答,如此看似层次分明的教学并没有引发学生对运用题的兴趣,反而让有些学生对运用题产生一种畏惧感。运用题的教学应该以运用的角度出发,要引发学生自己独立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那种看似严谨的浅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思想的禁锢。本文结合苏教版教材运用题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例题的呈现方式

在苏教版教材中运用题一般以这样两种方式呈现:纯粹的文字形式,这种一般以中高年级为主;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很容易看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理由。告诉学生知道,要求,学生只要循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了。于是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带领学生浅析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道路中不能旁逸斜出,学生对这样的故事知道开始,就能猜出结局,反正顺着老师就没错。长期如此,便对运用题逐渐失去了兴趣,自己的思维也慢慢地变得僵化。
数学书本中的文字都是高度凝练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探讨教材、吃透教材,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这个知识点侧重进展学生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我是不是可以根据地区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运用题中条件出现的顺序及方式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而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进展了学生的思维,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时,苏教版第十一册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使红色和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并且在文字的右边配上了方格图。应该讲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图形结合,并且可以以具体的操作入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联系我班的实际情况后,我觉得这样的题型显得过于陈旧,也很平静,这样的石子投到学生思维的池塘里,也许并不能产生涟漪。我在课堂中是选择了给学校文学兴趣组的学生分书这样的情境,并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合适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自己发现分书这一情境中的数学理由,并且通过讨论解决。真正实现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

二、充分运用运用题组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运用题组来辨析各种类型题目的异同点,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题组不但能巩固新学的知识点,而且能复习,同时在新旧之间建立起桥梁。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百分数的运用》这一单元中有这样一组题:

1.一桶油,用去25%,正好用去7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25%,还剩21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桶油的重量看做单位1,而且单位1都是未知的,第一题中7千克对应的百分率正好是25%,而第二题中21千克对应的百分率不是25%,这就导致了它们在解法上的不同。其实,学生新学了第二题这种类型的题目时,还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再次做第一题这种已经学过的题型时反而无所适以,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分数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对数量联系搞得也不是很清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不急于讲解,也许我此时的讲解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上课的时间。但急于讲解后学生的理解、掌握是短暂的,在同学们的提示下我在黑板上画了这两道题的线段图,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这样两种类型题目的理解,虽然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避开了以后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进行巩固。

三、“主动深究”贯穿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老师所教知识的简单接受。对同一个知识点而言,有的学生用某种策略教学论文去学很快就能掌握,有的却难以接受,这正是因为学习的个体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运用题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概而论,不让学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而是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策略教学论文灌输给学生。应该在和学生一起理清题意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解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积极的协作者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者。当学生不解时,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不能当头棒喝,而是要旁敲侧击地向他们提问,让他们自己意识到理由的所在,以提高学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有这样一道题:把水泥、黄沙、石子按2∶3∶5的比配置一种混凝土,如果这三种材料都有18吨,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还剩多少吨?石子又增加了多少吨?对于这样一道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题目,我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先问有多少学生理解题意,结果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理解题意。于是我让一些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这道题的,学生的讲解一般要比老师慢一些,出现停顿甚至是错误,其实在这种看似缓慢的过程中,各类学生都在结合别人的讲解,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最后学生明白:由于三种材料都是18吨,黄沙用的份额比水泥多,所以会出现黄沙全部用完而水泥不够用的情况。学生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对数量之间的联系以及解法有了一定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解答就比较容易了。
总之,运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的独立自主探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先尝试让学生自己解答,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绚烂多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