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儒家思想,儒家式应对心理结构及其验证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9624 浏览:1340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此探讨以儒家传统出发,在以往他人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和确定了儒家式应对问卷,并使用抑郁、焦虑、心理韧性和中国人思维方式作为外部效标工具,确定了儒家式应对心理结构的有效性。探讨性和验证性因素浅析确定了儒家应对思维可以分为天命思想、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3个维度。进一步的回归浅析发现天命思想会增加焦虑,责任思想会降低焦虑: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均会降低抑郁和增加心理韧性个人力。探讨还发现亲挫折思想与中国人的联系性和变化性思维有着显著正相关;责任思想与变化性之间有着显著正相关;天命思想与变化性之间有着显著负相关。探讨结果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应对方式的影响有重要的论述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心理健康;思维方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11-08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
那是智慧的年头
那是愚昧的年头
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
那是光明的季节
那是黑暗的季节
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拥有一切
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
的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后记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和困惑的时代,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后记中所描述的一样。翻开报纸的社会新闻版,震惊一时的富士事件和南平杀童案馐)还让我们心有余悸;而频繁的大学生事件也似乎不再是“重大新闻”,究其理由不过是学业困难、恋爱受挫、就业压力等。转型时期的中国面对诸多的社会理由,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被焦虑和困惑所围绕。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压力和困难,难道我们只能付诸极端,难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帮助我们应对的心理资源吗?
100多年前,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深深地冲击着中国人,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着中国人的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甚至有学者提出过“全盘西化”和“打倒孔家店”的主张。近30多年来,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开放与全球化让我们与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却让我们渐渐疏远了中国人立足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理由出现时,我们习惯于以西方的经验、文献与著作中学习理由解决的策略教学论文,以至于我们甚至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早已经蕴含了非常多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很多理由。因此,已经有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发出了呼喊:“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精华!”(郑小风,2006;耿相魁,2007;詹万生&宁武杰,2006)。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其主体是儒家文化(Huang&Charter,1996;汤一介,2009;杜维明,2001)。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体现出的应对思维体现出独有的儒家特点。

一、理由的提出

对压力应对的探讨是过去20年中心理学探讨的热点理由,大量的西方学者探讨过关于应对的理由(Somerfield&McCrae,2000)。以引发应对的压力来源来看,应对的理由被概括为6类:人际联系、学业、疾病、工作、疲劳、其他(Gunthert,Armeli,&Cohen,1999)。以应对方式看,Lazarus(1993)将其划分为8种主要方式:面对型、隔离型、自我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型、社会支持型、接受责任型、逃避一回避型、计划理由解决型、积极再评价型。目前最为流行的观点是Lazarus(2000)的分类策略教学论文,他把应对方式分为“以理由为中心”、“以情绪为中心”和“回避”3种。近年来的一些探讨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应对上有着着不同(Cross,1995;Connor-Smith,et al,2007;Morash,et al,2008;杨宝琰&万明钢,2008)。Lazarus(1993)曾指出,西方文化更认同理由为中心的应对而不是情绪为中心的应对。Attila(1995)发现,欧洲国家的青少年与印度和也门的青少年在应对对策的选取上有着差别。Bjorck等人(2001)发现,欧裔、韩裔和菲律宾裔的美国大学生在检验压力评价方面有着差别。Cole等人(2002)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在情绪应对对策上有着不同。Kim等人(2008)发现,亚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在应对压力源的情况下更不愿意向亲密联系求助。因此,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探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应对思想就非常有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体现在多个领域,如政治、、人生哲学等。许多学者认为,其基本思想是“成人”(成中英,2001),而这个核心所体现出的具体理由,就是面对挫折与面对挫折时候的应对(景怀斌,2006)。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如孔子、孟子、二程、朱熹、王阳明等,都生活在困境中,在很多儒家的经典中,都包含了对于面对困难或挫折的应对思想。
针对儒家的应对思想,景怀斌(2006)编制了儒家式应对心理问卷,并进一步探讨了儒家式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该问卷通过探讨性因素浅析得到了4个维度:困苦内在乐观性、“命”认识、人的责任性和挫折作用。但因素浅析的结果并不理想,也没有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浅析对结构进行确定,仅仅是选择了因素浅析的前4个因素做了一些讨论。并且,困苦内在乐观性和挫折作用两个因素以含义上也有显著的重叠。因此有必要用更加严格的策略教学论文将儒家式应对的结构进行确定。经过对儒家经典的探讨,我们认为儒家式应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一是天命思想:关于“命运”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当中有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说明孔子也常提及天命。不过,孔子所谓的天命,已不是西周时期那种能够发号施令,人们可以用德取悦于它的有人格的至上神,而是不能说话(“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人又无法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它的命运之天(张立文,2007)。
1[3][4]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论语》中的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在面对弟子的重大应激事件的时候(弟子伯牛得了不治之症),用了天命来解释,体现出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孔子感叹天命,却并不是宿命论者,他提出了“知命”“知天命”的命题,并把这种“知”作为人生修养和人生自觉的一个重要步骤,统一了主体自觉与命运支配的联系。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又如,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知命”就是知道自己的命运。虽然人们左右不了命运,但是却可以认知它,并在认知的基础上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孟子,也十分看中天命。他说: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
孟子在解释为什么舜、禹、益3位贤明的君主的儿子都没有出息的时候,用了天命,说这是天意,命运使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在儒家的经典中,关于天命的论述还有很多,天命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影响着儒者们的面对困难或挫折的应对方式,这样的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应对。
二是责任思想:责任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另一重要部分,它是个体主动担负起天地万物的“主持者”角色、融贯儒家思想系统的重要环节(任亚辉,2008)。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对责任有着直接的论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这段话作为四书的开篇,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君子身上应有的责任。先以大到小,谈到了个人以治国到格物的责任,再以小到大,一步一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正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梁启超将之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读书士人对于以社会为己任的写照一样。治国、明明德的责任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了的,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则点出了,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人人都有基本的责任——修养品性是每个人必须尽到的责任。
对于个人品行的责任,儒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就算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谨慎。
面对个人所处的时代境遇,无论自己身处顺逆两境,儒家学者以未放弃对于责任的执守、追求(任亚辉,2008)。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与,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对于这一点,孟子给出了区别对待的要求: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子特别强调,在不得志、不显贵的时候,不能失去仁义,需要负起自身的责任;在得志、富贵的时候,不偏离最初的君子之道,要负起天下的责任。不同的境遇责任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但负责任的态度是相同的。
三是亲挫折思想:在儒家的文化中,困难与挫折并非都是不好的事情,很多时候,困难与挫折正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勇敢应对。孟子有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这段话能够很好地体现儒家文化中将困苦作为成就人的重要因素与战胜困难产生的自我实现的思想。做大事的人,如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都是在困苦中成长起来的,苦难是“天”对于个人的考核,成功经受住了考核,则最终通向成功。因此,挫折和困难虽然是痛苦的,却是有着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
《史记》作者司马迁还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段话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了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仍然坚持而不放弃,最终成就伟业;那些流传下来的传世之作,也“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圣贤在困难下发奋的结果。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在受了宫刑这样的羞辱之后,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佳作。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儒家应对思想认为,挫折等困苦(即我们所通称的压力)是有着的,不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困苦,承担困苦,战胜困苦是磨砺品质与成功的机会。本探讨以儒家经典论述出发,通过因素浅析和信效度检验确定并验证儒家式应对思维的心理结构。

二、儒家式应对问卷初测

1.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共收到有效问卷205份。其中,男生84人,女生81人,未知性别40人。平均年龄19.6岁(SD=

1.40)。

2.探讨工具

根据景怀斌(2006)编制的儒家应对心理问卷,在参考肖计划(1996)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的条目之后,以前文浅析归纳的儒家式应对思维的3个方面人手,在修改景怀斌(2006)的儒家应对心理问卷基础上,编制了“儒家式应对思维问卷”。该问卷初稿形成之后,经过10位心理学本科生的评定、讨论与修改之后,最终形成了施测问卷。施测问卷共有条目35个,为了减少自评问卷中的诱导和暗示,一些题目以否定的形式表达。回答为5点Likert量表。数据浅析采用SPSS 1

7.0完成。

2[3][4]

相信天命思想的人认为事情的结果,包括人生的逆顺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个人无法或很难对其施加影响。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该应激,而越相信天命的人,则越认为是天命使得应激的发生,而对应激的反抗无法对“天”进行,因为中国人相信的“天”是一种人类力量无法企及的巨大外部力量。这种攻击不能指向上天,则只能指向自己,因此个感受出现更加严重的抑郁或焦虑状态。同时,与相信天命紧密联系的有“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个体有更强的无力感,会更少地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教学论文,因此与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也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所以,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天命思想并不是一个积极与值得提倡的应对思维。
儒家的亲挫折思想认为这些困难与挫折是磨砺和锻炼自己的“好事”,所谓“宝剑锋以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这些应激事件,儒家教会我们的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并努力克服。在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相关浅析中发现,亲挫折思想与联系性和变化性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孤立地看挫折本身,则大多数人会认为挫折是不好的,会给人带来痛苦。联系性的思维能让人将挫折或失败与未来的成功联系起来,看到所谓负性事件的正性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变化性思维更强调负性事件与正性事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当一个人将挫折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炼和考核的时候,将失败当做是反思与学习的机会的时候,坏事也就转变成了好事,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础。
在与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浅析中发现,亲挫折思想与焦虑和抑郁都有着显著的负相关,与目标专注、情绪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和积极认知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能够看到挫折的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人,负性心理情绪更低,个人的心理韧性更强。回归浅析也发现,亲挫折思想对抑郁情绪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对心理韧性个人力的3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当被试更倾向于将挫折看成“好事”的时候,抑郁的不良心理情绪更低,能够有更多的积极认知,更好地专注于目标,并且有更好的情绪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能力。所以,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亲挫折思想是值得提倡的积极的应对思想。
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是个人在不同阶段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一种随着个人进展递进的责任。面对应激事件,每个人可以选择的应对方式有很多,但是考虑到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则需要用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那些消极的应对方式,比如逃避、幻想等,无助于解决应激事件本身,因此更无助于在应激面前承担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需要承担责任。
在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相关浅析中发现,责任思想与联系性思维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责任思想让人们不只是孤立地只考虑自己,而是广泛地联系身边的人和社会承担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儒家强调君子无论在失败或成功的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以,个人面对应激的时候不应该随心所欲,而是“失意的时候我也会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
在与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浅析中发现,责任思想与焦虑和抑郁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与目标专注、情绪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和积极认知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更重视承担责任的人,会有更少的负性心理情绪和更好的心理韧性。回归浅析同样发现,责任思想对焦虑和抑郁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心理韧性个人力的3个维度都有显著的正性作用。因此,责任思想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也是值得提倡和运用的。
因此,天命、亲挫折和责任思想较好地概括了儒家式应对思维,并且发现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以心理健康与健康应对的角度,提倡更多利用亲挫折和责任的思想、更少利用天命思想有助于降低焦虑和抑郁,提高积极认知等个人心理韧性。
五、结论
本探讨通过编制“儒家式应对思维问卷”,使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中国人思维方式量表作为效标工具,发现儒家应对思维可以被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天命思想、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天命思想与个人心理韧性有负相关,正向作用(增加)焦虑;亲挫折思想正向作用(增加)个人心理韧性,负向作用(减少)抑郁;责任思想增加个人心理韧性,减少抑郁和焦虑。儒家式应对中的亲挫折思想与中国人的联系性和变化性思维方式有着显著正相关;责任思想与变化性思维方式显著正相关;天命思想与变化性思维方式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本探讨不仅以确定了儒家应对思维的3个维度,找到了它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更在于为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提供了以传统文化中寻找应对压力和面对挫折的有效的思维策略教学论文。并希望能够通过学校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以亲挫折和责任思想中找到面对困难的心理力量,让我们的社会少一些像富士康员工跳楼这样的悲剧,让我们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恋爱、就业压力的时候能够多一些积极少一些消极,让我们的中国社会整体更加和谐。
[3]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