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浅谈如何让数学与生活有效地结合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4374 浏览:110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运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理由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数学理由,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以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讨的主题。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将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呢?在教学时可以以下一些进行着手:

一、根据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理由,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如“出租车如何计费”的理由学生并不太理解,可以借助电脑显示里程表、计费器的工作情况:计费器显示的钱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始终停留在起步价上,而超过规定的里程后,增加的钱数随着增加的里程数的变化而变化。水表的变化、电表的变化情况都可以通过电脑显示,学生在熟悉生活、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建立表象、丰富积累,解决实际理由时才会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策略教学论文和论述,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以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以直观入手以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运用题常见的数量联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论述(简便运算的策略教学论文),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以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理由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以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理由。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策略教学论文,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理由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课本上经过数学处理的理由。学生只要按照学过的解题策略教学论文,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但一碰到实际生活理由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一筹莫展。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一堆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学生日后的和谐进展,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用数学观点和策略教学论文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课堂。
如学生认识了三解形的特点后,可以在教学中展现一把松散的椅子,让学生商讨怎样修理?为什么?并把修理的过程画成一个简单的平面图,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教轴对称图形后,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马路旁,让他们自己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十分投入,有的说“房子”、有的说“汽车”……他们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有关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学生的这种自觉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是那么近!

五、摄取生活现象,促使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融合的广泛性,这就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善于发现生活实践中的数学理由,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去捕捉和运用“生活现象”,借鉴生活数学实例,使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对数学的求知。这样便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悟知识。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理由: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高……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理由,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另外,按比例分配、合理储蓄、日常购物等现实理由,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的原始素材,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这些素材,就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综上所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解决理由时应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理由,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