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文教学中诗歌艺术欣赏途径写作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4036 浏览:94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应该有适合学生的艺术欣赏,不能一味强调机械背诵。艺术欣赏的途径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以感悟为基础,以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去激发其探究热情,理解语言教材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在诗歌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诗歌内容相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诗歌的剌激物——一段音乐、一个画面、几张图……都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这些媒体的介入,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更浓,理解更深,提高学习诗歌的效率。
如教学同志创作的《沁园春·雪》,我首先播放MTV《我爱你,塞北的雪》。学生欣赏画面上一幅幅壮丽多姿的北国雪景,听着经典的歌,看着美丽的图画,心中豁然开朗,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以而引出《沁园春·雪》这首诗。再配音范读课文,音乐激越而悠扬,激发学生随着音乐亲自朗读课文的,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和雄奇、雪景的气势磅礡、诗人的大气豪迈。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做个性化赏析。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如《观沧海》一诗的插图:茫茫大海汹涌澎湃,海风吹拂着登山远眺的雄心勃勃的诗人,战袍飘飘……使人如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二、调动审美主体——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诗歌的元素化为自身情感活动的基础,步入诗歌的境界
在教学中,结合诗歌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可以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来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巧妙地引导学生心神“入境”,以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象,领会诗歌艺术的魅力。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如在教学郭沫若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在课前选择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把学生带到高高的楼顶上,极目远眺。以街上的万家灯火,到空中的满天繁星,让学生尽情想象,寻找天上的“街市——物品”及“天河——牛郎织女”,感受到诗人以繁星和街灯互喻,周环往复,相映成趣,创造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明星”想象为“美丽的街市”,“那朵流星”美化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夜空是那么奇丽动人,那么荡人心肺,犹如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感知就会引导他们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进而引发联想,产生审美想象。

三、加大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入,调动全部感情蓄积,实现审美的把握

1.反复吟诵,感诗韵。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且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诗的语言凝练精辟,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意。如余光中的《乡愁》,此诗具有强烈的建筑美和音律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整体把握诗歌,揭示诗歌的意境。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想而忽视了全诗意境,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诗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3.品诗——把握诗歌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情感美。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重视抒情和最擅长抒情的品种。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有着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感情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深入。所以我们要以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情感美。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为名作,只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诗人闲远淡泊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诗贵景中含情。菊是清新而淡雅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长于自然的怀抱,游离于世俗的喧嚣。陶渊明以寄情山水的深意与情思借菊抒发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远志向,体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
(作者单位:龙川县登云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