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谈语文教学二议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796 浏览:70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语文学科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指的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可以检测的能力;艺术性指的是教材本身具有的文学艺术因素,以及教师整个教学的艺术性。就科学性来说,应当是严谨的、系统的、有用的;就艺术性来讲,应当是灵活的、生动的、富有趣味和感染力的。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二者之间,应当水融,密不可分。艺术性应当以科学性为基础,科学性应当以艺术性为辅翼,但艺术性本身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忽视科学性,艺术性会走向哗众取宠;忽视艺术性,科学性会陷于枯燥乏味,血竭肉枯。造诣高的教师,总能把二者完美无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课既有充实的知识探求,又有会心的艺术享受。而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兼备二者的综合水平,以至于很多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始终难忘他们当初的语文教师的解颐之言和智慧的妙语。
常听到一些教师慨叹:“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反而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固然是谦词,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语文课知识内容的无所不包,以及教学艺术的永无止境所带来的特别困难性。也有人说:“语文课既容易教,又很难教”。“容易教”三字当然是低标准,实际上是照本宣科或者是随意为之地“混”;“很难教”三字倒是道出了语文教学中的甘苦。
语法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位教师在教句子各类成分时,把主语、谓语比喻作树的主干,把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比喻作树的主干所伸出的旁枝,并以语法树图示之,结果使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获得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说,这位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便是具有教学艺术性的。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地讲授课文,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道不是一种需要付出辛勤劳动,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教学艺术吗?
既保持课堂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适当变通,打破清一色的几大块方式结构,这其中不是也体现着灵活机动的教学艺术性吗?写文章可以说“文无定法”,“有活法而无”,进行一堂课的教学,不是也象写一篇文章吗?为什么非要一成不变地拘守呢?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基本的教学法则还是要讲的,不能为打破而打破,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其结构应当是“规矩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就是伸缩变化于其中,根据内容的需要,求得一个最佳适度和最佳效果吗?
再如,教师的课堂语言,毫无疑问应当是具有艺术性的,而且这种艺术性也不是一个标准一个方式。各种不同内容、体裁、风格的课文,难道能用一个方式的课堂语言进行教学吗?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语言要准确、生动,要能熟练地使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段的语言,或则畅达,或则形象,或则平实,或则雄辩,或则感人。既然可以把教一堂语文课比作写一篇文章,教师的语言难道不也应当随体变化,姿态横生吗?话又说回来,作家都有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这就是说有它一定的稳定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语言,不也应当建立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相对稳定的风格吗?变中有变,不变中有变,语文教学艺术的永无止境,给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土地,任他们去播种、耕耘、收获。

二、语文学科是论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学生所学的一切语文知识,都应当有用,具有实用价值,能够通过读和写的实践,去验证它,熟练地掌握运用它。
语文课界限分明地分为读、写两大部分,而读和写之间,是否建立了论述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呢?读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通过写作化为效益呢?答案是有着疑问的。就拿学习文言文来说,我们往往只注重了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文言文的各种知识,以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个方面,而对如何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写作水平一方面却有所忽略,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措施不得力。学生学写议论文普遍感到困难,困难的理由之一是观点和材料贫乏,而教材中大量古文中的大量观点和材料,本来只要稍微加工就可以使用,实际上很多学生却不知道使用,或者忘记了使用,不会使用。这种现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怎么能够说是论述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呢?要以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来说,怎么能说是古为今用呢?
譬如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孟子)日:挟太山以迢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下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这段话对“不能”与“不为”的浅析非常辩证,非常精辟,又深入浅出,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是只懂其文,解其义还不够,应当能把这一辩证浅析运用到作文中去才行。辨别“不为”和“不能”不是极有实际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思想命题吗?不是对学生如何对待学习和工作大有启迪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吗?那么正巧,就让学生写一写诸如《谈“不为”和“不能”》之类的作文吧,要求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孟子提出的观点,甚至例证,再加以丰富和充实,引申和发挥,我们这样做,不是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吗?甚至可以这样说,只有当学生能运用孟子提出的“不为”和“不能”的观点,去进行识辨,浅析理由,能把这一观点和材料,正确,熟练地运用于写作之中,这一段文言文才不算自学。
再如,写谈学习理由的文章,课本古文中可以借鉴的观点和材料就更多了。以态度到策略教学论文,以立志到行为,直接的,间接的,可以说样样俱全,不下数十条之多。就如上文中引述的孟子谈论“不为”和“不能”的一段话,就可以作为间接谈学习的观点和材料加以使用。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把这些观点和材料尽可能完备地综合起来,提供给学生选择使用,那么学生再写谈论学习方面理由的文章,一定会思路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充实的。
当然,学生写议论文或写别的文体,不一定,也不必要篇篇引用古文,但是会而不用是一回事,完全想不到,根本不会使用却是另外一回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量古文,是学生进行写作的重要的观点库和材料库,我们教师理应以学以致用的高度,积极引导学生去开发它,使用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