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法探讨相关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29397 浏览:1330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区分和选拔人才,在现有测评标准上增加等级评定功能,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评价的效度。经实验浅析,结果比较实际情况。
词:模糊综合评价法 职业核心能力 评价模型
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教育是其自身特点得以凸显的。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以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最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与人交流、数字运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理由、自我学习、革新革新、外语运用等8项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评价,对高职院校基于“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素质教育具有非常的现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在高职院校中,有必要在标准参照考试评价方式的上,增加职业核心能力的等级评定功能,使之区分和选拔人才的功能。以“数字运用”能力为例,在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系统的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策略教学论文构建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模型,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测评工作论述。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系统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数字运用能力(中级)》,将数字运用能力分为3个技能活动要素,即数字信息解读、数字运算和运算结果的展示和运用;共设有8个能力点,上述各项活动要素达到的规范和标准详见表1。将3个活动要素设为一级指标,8个能力点设为二级指标。

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策略教学论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将要评价的某一事物的多种因素,按其属性分为若干类大因素,然后对每一类大因素初级的综合评价,再对初级评价的结果高一级的综合评价。

1.确定模糊评价指标集

表1,将数字运用能力的评价指标系统指标层次划分模型,分为3个层次8个指标。
层:U={数字运用能力}。
准则层:{数字信息解读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运算结果的展示和运用能力}。
指标层:U1={u11,u12,u13,u14}、U2={u21,u22}、U3={u31,u32}

2.确定评价集及对其赋值

评价集是对各层次指标的描述和表征方式,一般等级评价,设为评判的结果,则为评价集。将指标的评分标准分为5个等级,依次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评价集为。
为确定数量指标,对评价集赋值:

3.确定指标隶属度矩阵

在模糊集合中,的元素与模糊集合有着的隶属,即隶属度。
单个指标的隶属度确定策略教学论文的是模糊统计法,即由考评小组层指标对考生所的等级评判,个级评语,……,个级评语。对考评小组的评判结果统计整理,求出指标对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1)
,评价矩阵

4.确定各指标权重集W

对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数,以而组成评价指标因素的权重集合。专家对指标的重要量排序,用0.1~0.9标度法确定专家给出的某一级各项指标对上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而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为偏好系数,a越小,权重之差越大,决策者越指标的差别(a=

1.5,指标差别最大)。权重系数

记第c个专家对层评价指标Ui和层评价指标uij的权重向量:
W(c)=(w1(c),w2(c),w3(c))和w(c)=(wi1(c),wi2(c),…wim(c),)(6)
有s位专家的问卷调查数据,那么可求出层评价指标Ui和层评价指标uij的平均权重数:
评价指标系统(表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职业核心能力推广中心的专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指导教师、测评师数学教育专家,对各指标重要量的评价,然后标度,公式(8)确定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权数:
一级评价指标权数: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数:。

5.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值集B及综合评价

对层评价指标uij的评价矩阵Ri及评语集μ,可各指标的评分:
,由Bi及得指标权重,可层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Ui:
上述计算,由层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及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结果U:
综合隶属度U是评价的测评总分。

三、实例浅析

课题组曾在杭州某高职学院开展数字运用能力教学比较实验,将该校2012个班(共78人)分为试验班和对
比班。
在实验班采取将数字运用能力的训练融入经济数学的教学活动实验策略教学论文,即经济数学的教学要求,设计学生职业需求的“职业活动”:全面调查一家著名企业,行业浅析、经营浅析和财务浅析评价企业的经营进展情况。将学生按每组6~8人组成6个团队,自主选择一家著名企业调查,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并评价。

1.对指标综合评判

以组的袁同学为例,测评小组对该同学共6人次评价, 模糊评价矩阵

2.对U综合评判

一级、二级评价指标权数,公式(10)计算:。公式(11)计算综合评价值为:。
评价结果与该生数字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相。
其他7个能力模块的测评也依此法评价。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探讨课题(2011N099); 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探讨课题(L2011D017)。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