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科学知识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7033 浏览:229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与科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教材中就有不少科学的素材。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些素材在数学课上被一带而过,很难发挥它们的价值。我尝试将这些素材有机整合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一、科学常识,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教材科学素材有些是数学知识点出现的。如速度、质量单位等。对于这些是数学知识点的科学素材的教学,以数学教学的要求出发,它们的科学内涵,查找、阅读交流等活动,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如“速度”的教学,以数学模型的本质浅析,它“每份数”的教学,“每份数”刻画的是物体的运动,是科学常识,所以学生的特点,以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认识与表示速度的单位等,引导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如:1.寻找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人的行走速度、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飞机的飞行速度等);2.动物的运动速度(游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跑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爬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飞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等);3.说一说你感兴趣的速度(如光的速度、声音的速度等);4.上网查找速度单位(米/秒、米/分、千米/小时、节(1.852千米/小时)、马赫(1126千米/时)、码等)。对这些科学常识的,学生加深对速度的认识与理解。
又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的教材中,用“你知道吗”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经线和纬线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这样的科学常识,是运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教学时很好的补充,经线、纬线比较抽象,学生仅凭阅读很难建立直观印象。我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上,将地球仪展示给学生,让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并分小组开展“我的家乡在哪里”的实践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家乡,所熟悉的城市,所喜欢的城市等,用经度和纬度描述其位置。这样的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策略教学论文“数对”在生活运用。

二、创设科学的情境,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有些数学理由的情境将科学素材数学理由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在解决数学理由的中拓展科学视野。
如学习了“比的运用”,我设计了“我来制作水琴乐器”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演示了科学小游戏:准备7个相同的玻璃瓶,每玻璃瓶按比例盛水,盛水的多少将玻璃瓶依次排列,使它们组成具有相对完整音阶的水琴乐器,它敲打出悦耳动听的曲子。孩子们既开心又好奇:为玻璃瓶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这与玻璃瓶里面的水位有联系吗?教师引导孩子们对这一理由探究。一边实验,一边玻璃瓶的与水位的所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测算水位与瓶高的比,学生,水位越低的玻璃瓶,敲击时发出的音调越高,也说水位的升高,音调在降低。要让敲击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形成音阶的话,玻璃瓶要的比例盛水。学生并不于这样的,带着“为水位越高,音调反而越低”的疑惑上网查找,走访科学老师,对水琴的发声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用细棒敲击玻璃瓶的时候,是瓶子和水在振动发声,水位越高(瓶子里水的质量越大),振动发声的音调越低。反之亦然。一节“比的运用”的实践活动课,让孩子们不光学会了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理由,还对身边的科学理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的视野拓展。
又如,统计活动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小学统计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浅析意识。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数据的、整理、描述与浅析等一系列活动。我在六年级开展“春天的家乡与深圳”数学实践活动,六年级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回顾、交流和运用。学生分小组探讨三月份、四月份深圳和省外城市(最好是组内成员的家乡)的天气情况。整个活动分为四个:1.确定统计项目:将统计表项目归为4类——两地天气的阴晴变化、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2.填写天气情况统计表。学生查阅报纸、拨打112电话、上网查询等方式两地每日天气变化情况,并填写原始数据,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每日温差,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3.统计表制作统计图,用扇形统计图浅析天气变化情况(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用折线统计图浅析温度、湿度变化情况,用条形统计图浅析日照时间变化情况等。

4.交流汇报:浅析统计图表,你有哪些和疑问?

近两个月的观察、、浅析,学生亲身了统计的全,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运用更深入、更自如,也对生活的城市深圳和家乡的春天的气候有了更深入的。更意外的是,在调查和探讨中,还到影响气温的因素有,比如纬度、地形和海陆分布等。探讨深圳——崆峒的小组在制作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统计图的时候,还奇怪的现象:3月9日开始统计的时候,深圳的白天时间比崆峒长,可是到了3月19日,两地的白天时间同样长了,以3月20日开始,崆峒的白天时间比深圳长。这一现象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查找,到地球自转白天及夜晚的变化,地球公转四季变化。孩子们浅析知道,地球旋转的时候有的倾斜角度,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的春分日和秋分日),世界各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是一样的;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的夏至日),越往北,白天的时间越长,北极会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的冬至日),越往南,白天的时间越长,北极会出现极夜现象。观察科学现象并数据浅析整理,学生地了统计的,也感受到了宇宙的奥妙,拓宽了知识视野。

三、联系科学现象,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检验数学理由的答案

有些数学理由的答案,只要与生活实际联系,就能检验出理由的答案正确,是与科学现象有关的理由,更是如此。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3页“实践活动”,要求测量并上午、中午、傍晚时身高和影子长度的数据,算出它们的比,填在表中,并仔细观察,数据理由。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测量实践,巩固比较的认识,提高测量技能,并以测量的数据中身高与影长的联系,为学习正比例知识积累经验。我选择了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4∶30三个时间点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组测量身高和影长。受测量策略教学论文、测量单位或策略教学论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测量的数据很可能会出现比的偏差错误。在汇报交流时,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科学现象:早上太阳以东方升起,傍晚以西方落下,影子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东移动,早上和傍晚的影子较长,中午的影子较短。随后,引导学生上面的科学现象先判断测量的数据,并检验身高与影长的比与实际相符,先筛选掉有错误的数据,排除这些数据对规律的干扰。上汇总与实际相符的数据,忽略测量误差,学生难“在同一时间,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刻,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这一规律。
在数学理由的解决教学中,有这样的例子。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科学常识检验解决理由的答案具有性,既提高学生解决理由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南头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