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守正,2012年高考作文成功秘诀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6313 浏览:709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考作文“守正”有时胜过“革新”。
以江苏省为例,五十多万的考生,每年满分的作文不过百篇,那真是万里挑一。对于数考生来说,作文能49~55分,胜利。除了极少数能力超强的考生,守正、求稳,是绝数考生考场作文的首选。
“守正”, 它要求文风朴实,不搞炫丽华彩,在达到审题正确、立意明确、、表达通顺等的等级的情况下,还能达到立意深刻、新颖、表达准确、结构完整等进展等级的要求。考生能在进展等级的或两个做得好,就能达到三类卷(55~49分),能三个做得好,就能达到二类卷(62~56分)。

一、审题要正确方向定得准

以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试题来看,审题的难度在降低。话题作文的有江西、重庆两家,提示语+命题的有江苏、浙江、广东三家,命题作文的有安徽、湖北、四川、山东四家,作文的有八家。
就江苏省来看,分省命题八年来,除前两年考的是话题作文外,近六年来,作文提示语+文题。审题难度,2011年走题的作文量仅占3%。
这里有两点:
一是看清提示语。提示语的意图对考生启发,写作的角度,能较快上手写作,不至于无话可说。如2010年的“绿色生活”的提示语“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既有规定性,又有开放性。只能写“绿色生活”,但写自然的绿色,写它与生命、生态的联系,还写精神层面的“生活理念”,写提示语里提到的。
二是要看清要求。如2004、2005年的作文,写文题“汉语言论文,也兼写两个”,不限文体,而最近六年是“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在审题阶段,立意要切题,切题“题目,离题”。
近二三年作文的批阅赋分,切题与否,再综合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等因素,把作文分成三等六类。切题:一类卷70~63分,二类卷62~56分。切题:三类卷55~49分,四类卷48~42分。不切题:五类卷41~28分,六类卷27~0分。不切题,南辕北辙,其他再好,也只能在五类卷。写作时要“贴船下篙”,走好三步:下笔扣题打

一、行文穿插巧点题,呼应文题作结尾。

二、立意要深刻给人以启迪

立意时,反复琢磨,认真提炼,做到“凡作文发意,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驿曾《文说》)
立意要历史文化价值、哲学哲理价值、美学审美价值、社会现实价值,传达正确健康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启迪。
立意要切题,更要深刻。在如下四个:
挖掘的深层含义。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所谓“挖掘”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运用辩证思维法,由个别、细小的现象出发去聚焦文化,社会,观照自然,把握对立统一的规律,摆脱思维定势,增加思辨的色彩,多逆向思维;能探讨事物的进展趋向,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在 “一粒沙上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009年江苏作文题“品味时尚”,“时尚”到底是?它体现为对美、雅、好的的追求,也体现为对丑、俗和坏的批判。对“时尚”的理解是,它有助于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考生赢取高分,多在“时尚”上深刻立意,与社会热点、人文关怀或历史新潮有关的理性深思,要避开衣食住行和大众文化,更写对低俗文化或不良现象的追捧。
高出一般人的见解。在本届高三开学初,让学生写一篇“幸福的高三”的作文。数学生老师在教说瞎话,高三起得早睡得迟,正常的节假日,娱乐,整天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老师的谈话,父母的唠叨,全痛苦,哪有幸福可言?发了满篇的牢骚。有学生还把题目改成“不幸福的高三”。有的学生认识到高三苦是苦,比起打工的同年人、机会读书的父辈,“能读高三幸福的”;有的“为的未来奋斗是幸福的”,有的“拼搏快乐幸福的”,这些见解仿佛是炎夏凉风,无疑是高明的,也拿到高分。
写出提示语中的内容。如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
就提示发议论、编故事。但更写出新意,突破提示的范围,突破鲁迅的说法。路是现实的路,也是心路。是心路,那么的心路历程都着笔。喜欢写议论文的人也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比如,路是对人的承诺,人是对路的承诺?了人,路也有着;路,人也就寸步难行。人与路既矛盾又统一。还继续放飞想象力,写路上的故事。
别人的思想。中学生见闻毕竟不广,思想也不太深刻,别人的思想,这就能使得文章显得有分量。
如2011年9月南京市高三期初考试的作文题是“行走的快乐”,有学生借用别人的话来立论,有写的,“当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渐渐离远去。”“走的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一生就这么长,走得这么快干!”有的写有关的,“,请停下你的脚步。”(美国《周刊》)“方向永远比速度。”这些,有助于考生打开思路,也使文章显得有深度。

三、要新颖浅析能精深

谨慎选用,力避露馅撞车。“捏不准拿不动的,坚决用。不假思索冒出的,千万用。稍加思索出现的,还是用。反复掂量得来的,变换角度用。”
以新取胜,有的个性化。作文的选材除了要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写作时要对积累的写作素材精挑细选,“捡到篮子菜”,那些老掉牙的、老生常谈的、千篇一律的、乏味的要坚决不用。要选用新鲜的、别人不常用的、典型的、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所以写作时应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不要用那些别人已用滥的。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能社会时事,多阅读报刊杂志。平时能细心地观察生活,用心记下有作用的点点滴滴。
如2011年江苏高分作文的一位考生,写母亲在端午节的早晨逼他吃五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用一只“和平的使者”——鸽子给他补身体,让他给一棵树上香这些生活琐事,以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选取三个片断,在看似“平庸”中“拒绝平庸”,对寻常的事件作深刻的认识。足见其细心和观察的入微,了作者的机智与胆识。
拥有个性化的,或写的事,于平凡中见,抒发真实的感受,是我省考场作文追求的文风。
陈中出新。对大伙熟知的,能读出新意,能变换角度。每年高考作文,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代名人都被考生反复引用,阅卷老师都看得乏味了,这样的作文怎么能高分呢?
但下面这位考生在作文中两用苏东坡却不落俗套著美文,显得精彩异常。前面的一例见于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事例新,后一例则角度新。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抨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以未放弃过生死作用的探讨。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新华日报》201

1.6.25)

四、表达要准确 力争有文采

考场作文表达的功夫在语言规范、准确,语意通畅,语病。上,考生能两点,语言就能“有文采”。
用词贴切,语言有新意。即一词传神,以一当十,写人形神兼备,叙事,描写生动,抒情感情浓郁,议论入木三分。达到的效果是非此词用,非彼词可替换,时时使人感到新鲜。它追求语言和内容的统一。
运用修辞。常用的比喻、引用、排比、拟人、夸张、设问、反问等,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秘密,枯松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百川汇海,澎湃;也轻风拂琴,嘤嘤成韵。”简单地说,修辞能化腐朽为神奇。
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能做到四点,力争达到三类卷,作文高分再是梦,高考就成功了一半。而这些功夫靠平时练成的,同学们要抓紧这的美好时光,争取夺得作文的胜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