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能在中国儿童英语疑问句习得中对互动反馈效果影响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36078 浏览:1611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互动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二语习得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的理论纲领是互动假说。假说的理论源泉是EvelynHatch的话语分析思想,StephenKrashen的输入假说以及TalmyGiv(?)n的认知功能语法。假说由MichaelLong提出并完善,历经低级版(1981)、经典版(1983)和升级版(1996)。低级版对输入和互动做了初步区分,把输入定义为语言结构形式,把互动定义为语言结构形式的功能,一反过去把输入当做二语习得主要动力的传统观点,提出二语习得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话语互动的崭新思想。经典版进一步阐述了互动的内涵,提出了互动的本质是话语结构的调整这一经典思想,并具体描述了话语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技巧。升级版回答了为什么互动能够促进二语习得这一命题。Long以为|教育论文网|:意义协商,尤其是引发本族语者或者是语言能力较强的说话者做出互动调整的意义协商,会调动输入、学习者大脑性能(尤其是选择性留意)和输出,推动语言习得。从假说的理论源泉和理论内容的构建来看,互动假说的哲学基础是互动主义熟悉论,本质是语言互动的认知功能,核心是语言互动的结构调整,即意义协商基础上的形式协商。意义协商是形式协商的原动力,形式协商是意义协商的附着体,二者一体两翼,共同推进二语习得的发展。由此可见,互动假说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理论在本体观和方法论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互动研究以互动假说的升级版为分界线,大体划分为两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描述和观察,研究的问题主要是:(1)互动是否促进语言理解?(2)互动是否促进语言产出?(3)互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从研究结论来看,互动对语言理解和产出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关于影响互动的因素,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社会因素进行了考察,基本结论是任务类型、关系亲疏、社会性别等因素都影响互动的效果。1996年互动假说升级之后,互动研究走上了解释和探索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互动反馈如何促进二语习得发展?(2)有哪些认知因素影响互动反馈?研究视角从描述互动是否促进语言习得转向解释互动如何推进语言发展,从描述互动的外部影响因素转向解释互动的内部影响性能,如留意、记忆、意识等。回顾互动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当前互动研究还有很多困扰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互动反馈的概念划分不清楚,研究设计不统一,丈量|教学论文网|工具不正确。从研究问题上看,研究者过于注重留意力因素的研究,而忽视了智力、记忆力等语言学能因素对互动反馈的影响研究。随着语言学能认知研究的转向,语言学能对互动反馈的中间调节作用应当成为互动研究的新的热门。本研究试图在互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语言学能在中国儿童英语疑问句习得发展过程中对互动反馈的影响。研究问题有三个:①直接纠错、语法讲解、重述反馈以及启发诱导等四种反馈策略对中国儿童英语疑问句的习得发展是否有不同的影响?②整体智力、言语智力、记忆智力、语言分析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五种语言学能因素是否对互动反馈的效果有中间调节作用?③假如以上五种语言学能因素对互动反馈的效果存在中间调节作用的话,其调节程度又如何呢?本研究采用前测、后测、再后测的实验室研究方法。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把被试为123名的小学五、六年级的中国儿童英语学习者分为一个对比组和五个实验组。对比组,19人,不进行任务处理,由他们自习英语作业。意义协商组,20人,介入意义协商但不予任何形式的反馈。直接纠错组,21人,对所出错|教学论文范文|误给予直接纠正。语法讲解组,21人,对所出错|教学论文范文|误给予适当语法讲解。重述反馈组,21人,对所出错|教学论文范文|误给予重述反馈。启发诱导组,21人,对所出错|教学论文范文|误给予循循善诱。实验处理总共两次,每周一次,一次十分钟,由教师和学生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完成两项任务练习。前测在第一项实验处理前的上一周进行,后测是在第二项实验处理结束后当天进行,两周之后又进行再后测。英语疑问句习得发展的丈量|教学论文网|手段有三种:一个是观察疑问句发展阶段,另一个是丈量|教学论文网|内隐知识,第三种是丈量|教学论文网|外显知识。对于内隐知识,采用限时语法判定和口语模仿提问来丈量|教学论文网|;对于外显知识,采用翻译选择和语法判定来丈量|教学论文网|。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九点。①意义协商,但不给予任何反馈对语言学习没有促进作用。②直接纠错是唯一促进语言学习的互动反馈策略,但仅仅表现在内隐知识发展的延迟效应上。③直接纠错的语言发展效果与五项学能因素之间不存在明显正相关。④语法讲解与总体智力在外显知识发展上,与语言分析能力在内隐知识发展上,分别存在即刻效应上的高度正相关。语法讲解与总体智力在外显/内隐知识的延迟效应上存在明显正相关。语法讲解与工作记忆能力在外显知识的即刻/延迟效应上存在明显正相关。语法讲解与言语理解能力在外显/内隐知识的即刻效应上存在明显正相关。语法讲解与语言分析能力在内隐知识的延迟效应上存在明显正相关。语法讲解与情感态度在外显知识的延迟效应上存在明显正相关。⑤重述反馈与工作记忆能力在内隐知识的延迟效应上存在高度明显正相关。重述反馈与智力在内隐知识的延迟效应上,与工作记忆能力在内隐知识的即刻/延迟效应上,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⑥启发诱导与言语理解能力在内隐知识的延迟效应上,与情感态度在外显知识的即刻/延迟效应上,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从语言学能影响反馈效果的程度上来看,存在以下三种类型。⑦第一种类型是两者没有关系,任何语言学能因素不能影响直接纠错的效果。⑧第二种类型是单因素影响关系。工作记忆能力影响重述反馈在外显知识上的即刻/延迟效应。情感态度影响启发诱导在外显知识上的延迟效应。言语理解智力影响启发诱导在内隐知识上的延迟效应。⑨第三种类型是多因素影响层级,总共四个层级类型,分别是:(a)影响语法讲解在外显知识上的延迟效应的三个学能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总体智力,工作记忆能力,和情感态度;(b)影响语法讲解在内隐知识上的延迟效应的两个学能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总体智力和语言分析能力;(c)影响语法讲解在内隐知识上的即刻效应的三个学能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语言分析能力,总体智力,和言语理解智力;(d)影响重述反馈在内隐知识上的延迟效应的两个学能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工作记忆能力和总体智力。本项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儿童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意义协商的活动中,互动反馈表现出自身的特征。具体特征如下:①直接纠错比语法讲解、重述反馈以及启发诱导等三种互动反馈形式的效果要好,而且不受五项语言学能因素的影响。②语法讲解的效果与各项语言学能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复杂多样。重述反馈的效果与总体智力和工作记忆力有很大的关系。启发诱导的效果与言语理解智力和情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③外显知识的发展与五项语言学能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内隐知识却不受语言分析能力和言语理解智力的影响。本项研究在以下五个方面对互动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贡献。①首次把智力作为学能因素纳入到互动研究中来,扩大了互动研究的领域。以往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留意力的影响因素上,研究面比较狭窄。本研究按照新的语言学能理论,把总体智力、工作记忆智力以及言语理解智力三个智力因素首次引入到学能因素中,并结合语言分析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其它两个因素,来探索语言学能因素对互动反馈的影响,是互动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尝试。②首次探讨语言学能对互动反馈的影响程度和层级,增进了互动研究的深度。以往互动研究只是考察有哪些因素影响互动反馈,而没有考察这些因素怎样影响互动反馈。本研究不但探索了五个学能因素是否对四种反馈形式产生影响,而且还探讨了它们如何影响这四种反馈形式,并排列出了相关影响层级。③首次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探讨语言学能对中国儿童英语疑问句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反馈产生的影响,填补了互动研究的空缺。以往互动反馈研究大多是以英语国家的英语二语习得者为研究对象,极少有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报告。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以中国儿童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探讨语言学能对英语疑问句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反馈的影响,更是首次尝试。④首次剖析论证互动假说的理论建构,指出互动的本质是话语结构的调整而不是人际交流,澄清了以往对互动概念的误解。⑤在前人基础上对互动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指明了互动研究的方向。本项研究在方法论上也有新的突破。首次采用疑问句发展阶段、外显知识、内隐知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丈量|教学论文网|手段来考察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在内隐知识的丈量|教学论文网|方法上也根据初等阶段的学生的具体特点,改良创新了“口头模仿”测试办法。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儿童外语学习者意义协商过程中互动反馈的特点,对中国外语教学也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缺陷是样本小,研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另外,三次测试都采用同一套题目,产生了练习效应。改进的办法的是采集大样本,测试采用三套平行试卷。【关键词】:意义协商形式协商互动反馈语言学能智力
【论文提纲】:AbstractinChinese6-10Abstract10-16Acknowledgements16-18Contents18-20ListofTables20-22ListofFigures22-23ListofSymbols/Abbreviations23-24Chapter1Introduction24-331.1NecessityoftheStudy24-261.2ObjectivesoftheStudy26-271.3SignificanceoftheStudy27-291.4StructureoftheDissertation29-33Chapter2TheInteractionHypothesis33-512.1Introduction332.2TheHypothesisEstablished33-372.3TheoreticalSources37-432.4HypothesisChallenged43-482.5TheUpdatedVersion48-492.6Conclusion49-51Chapter3TheInteractionResearch:The1stStage51-613.1Introduction513.2RoleofInteraction51-563.3MediatingSocialFactors56-603.4Conclusion60-61Chapter4TheInteractionResearch:The2ndStage61-814.1Introduction614.2RoleofFeedback61-724.3MediatingCognitiveFactors72-794.4Conclusion79-81Chapter5TheInteractionResearch:Problems81-1025.1Introduction815.2ConceptualConfusions81-915.3ResearchDesigns91-945.4TestingMeasures94-975.5TheoreticalOrientation97-1015.6Conclusion101-102Chapter6ResearchMethodology102-1276.1TheoreticalRationale102-1046.2ResearchQuestions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