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法在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失败理由浅析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27105 浏览:1214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证实了其自身的上风。然而,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交际法在实施过程出现了种种问题,很多弊端也暴露出来,面临着失败的困境。本文旨在分析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有效策略。在前言部分,笔者首先提出论题,先容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在正文部分,笔者从先容交际法的相关理论入手,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主要英语教学法,尤其是交际教学法作了简单先容。在“现状调查”部分,笔者采用跟班听课、对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等形式,并根据整理的文献来设计问卷,对南京地区部分中小学英语课堂上交际法的使用状况、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图表形式呈现了调查结果并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了实施交际法的利弊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后,笔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相应对策。最后,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交际法,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一问题,给相关教育部分、教师、及学生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本市以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中小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鉴戒。【关键词】:交际法中国中小学失败原因分析对策研究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5-6Abstract6-7第一章前言7-11一、问题的提出7-8(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是时代的产物,符合新课标的精神7(二)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和失败7-8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11(一)研究的目的8(二)研究的重要意义8-9(三)研究范围的典型性和代表性9-11第二章交际教学法的相关理论11-20一、交际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11-12二、交际教学法的内涵和两种说12-13(一)、交际教学法的内涵12-13(二)、关于交际教学法的两种说13三、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13-17(一)、言语行为理论—交际法的哲学根源14(二)、交际能力理论—交际法的社会学根源14-16(三)、功能语言学理论—交际法的语言学根源16-17四、交际法的特点17-20(一)、多边的交流17-18(二)、多重的角色18(三)、多重的功能18(四)、多元的思维18-20第三章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法20-30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20-26(一)、语法翻译法20-21(二)、情景法21(三)、听说法21-22(四)、直接法22-23(五)、交际法23(六)、视听法23-24(七)、张思忠教学法24-25(八)、折衷法25-26二、我国英语教学法的现状与分析思考26-30(一)、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法的现状分析26-27(二)、对我国英语教学法实施现状的一些思考27-30第四章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30-45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交际法"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30-39(一)、随堂听课结果分析30-34(二)、问卷调查34-37(三)、个别访谈37-38(四)、总结38-39二、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上风和弊端39-41(一)、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上风39-40(二)、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弊端40-41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41-45(一)、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41-42(二)英语教师对交际法的理解存在误区42-43(三)、教师出现的问题43(四)、学生的问题43-44(五)、测试体系出现的问题44(六)、交际教学法与现实之间的差距44-45第五章交际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45-66一、交际法在我国中小学失败的原因分析45-54(一)在中国,英语是外语,不是二语,不可习得45-46(二)中国国情下不适合运用单一的交际教学法46-47(三)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交际法的实施起到了消极的影响47-49(四)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心理和性格等个体差异的限制49(五)中小学的师资情况和教师的英语能力制约了交际法的有效实行49-51(六)交际情景的缺乏限制了英语学习者进行交际的机会51(七)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差异导致的中小衔接问题影响学生课堂交际活动的介入和交际法实施的连贯性51-54二、对策研究54-61(一)创设有利于实施交际教学法的社会条件54-56(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交际策略56-59(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59-60(四)、正确处理交际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关系60-61三、对各部分的一些建议61-66(一)给县、区、市级教育行政部分及学校的建议61-62(二)给教师的建议62-64(三)给学生的建议64-66第六章结束语66-68一、本文主要内容66二、主要观点和建议66-67三、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67-68参考文献68-71致谢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