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产出性学习过程中英语词汇习得正迁移比较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6547 浏览:18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迁移(语际间影响)通常研究基础语言迁移,即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或先习得语言对于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问题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中心问题。语言迁移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的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兴盛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随认知论、心智论兴起而带来的衰落,再到80年代中后期的再次崛起,以更加平衡的视角来研究语际间影响的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然而,当前语言迁移研究存在着明显不足。譬如对于负向迁移(母语对目的语习得的阻碍作用)关注过多,而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促进作用,即正向迁移关注较少,对利用正向迁移服务于二语习得的具体方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则少之又少,对于正向迁移的研究很少与接受性与产出性两个不同学习过程相结合。另外,正向迁移的研究很少与具体的语言学不同层面结合进行分项研究,例如词汇语义层面,尤其是对发生在英、汉这两种非同族语之间的正向迁移研究更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那么,正向迁移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吗?正迁移的发生程度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发生在接受性与产出性两个不同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是否完全一致?假如不一致,对于英语教学的涵义是什么?以词汇语义习得为切入点,我们是否能够探寻到利用正向迁移促进英语学习,尤其是促进学习者语言产出能力的某些具体有效的方法呢?这正是开展论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五章。第一章呈现了研究者对于语言迁移的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的典型定义,迁移的分类以及制约条件。正向迁移,由于论文需要,被给予具体论述。第二章对于不同时期语言迁移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实证方面的发展进程进行了追溯,语言迁移在语阶段的发展因其与论文的较密切联系被着以较多笔墨。第三章以词汇语义为切入点,设计了旨在探究发生在接受性与产出性两个不同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可迁移性的实证研究。本章提出了实验假设:在英语词汇语义习得层面,不同程度的正向迁移发生于接受性和产出性两个不同学习过程中。两组不同水平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参加了此项实验,实验以测试为主要形式,受试者被分组参加了以“hey”一词为中心词的四项测试:可迁移性测试;接受性理解能力测试;产出性能力测试两项。由于本文希望通过此研究扩大发生在产出性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因此对产出性能力测试的讨论被给予了更多笔墨。两项产出性能力测试的设计旨在探寻应用不同暗示来扩大发生在产出性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的可能性。实验主要参照Kellerman的“Breken”实验和“Eye”实验进行,并力求有所突破。第四章对实证研究所得数据进行了客观的展示。在分别展示发生在接受性和产出性的正向迁移的实验数据之后,又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客观比对。SPSS11.5和OfficeSoftwareExcel是此项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数据分析手段。第五章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在二语词汇语义的习得上,正向迁移确实发生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身上,且迁移的发生基本不受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影响,而主要受到母语词义特征的影响,尽管目的语水平的影响不能完全排除;不同程度的正向迁移发生在接受性和产出性不同学习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某些有效的教学暗示来促进正向迁移的发生程度,至少在产出性学习过程中;二语词汇习得中各个语义--核心类语义与非核心类语义存在不同程度的正向迁移,迁移性程度与标记性及原型意义制约条件密切相关。其中产出性学习过程受到更多关注。本章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具体讨论了接受性和产出性不同学习过程中正向迁移的体现,进一步探讨了本论文所得出实验结果的潜在教学意义,即将正向迁移现象以不同策略分别应用于接受性和产出性不同外语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母语知识促进而不是阻碍英语学习,以及由此提高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对于语言正向迁移现象的研究应该与接受性和产出性不同学习过程结合进行,通过研究正向迁移来促进英语学习的可能性确实存在,即正向迁移研究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具有现实教学意义。只要学习者了解到正向迁移存在的普遍性,对它给予既全面又有区分性的对待,尤其是通过尽力培养学习者对于正向迁移的心理意识,正向迁移一定会对英语教与学的实践起到重要作用。【关键词】:语言迁移正向迁移本族语(第一语言)目标语(第二语言)接受性词汇语义习得产出性词汇语义习得
【论文提纲】:EnglishAbstract4-7ChineseAbstract7-11Introduction11-13ChapterOneConcept,ClassificationandConstraintsofLanguageTraner13-251.1VariousDefinitionsofLanguageTraner13-151.1.1WorkingDefinitionofLanguageTraner141.1.2SomeMisunderstandingsofLanguageTraner14-151.2GeneralClassificationofLanguageTraner15-171.2.1PositiveTraner16-171.2.2NegativeTraner171.3StructuralConstraintsonTraner17-231.3.1LanguageLevel17-181.3.2Markedness18-211.3.rototypicality21-221.3.4LanguageDistanceandPsychotypology22-231.4Non-StructuralConstraintsonTraner23-251.4.1Socialfactors231.4.2Developmentalfactors23-25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ofTraner25-312.1LanguageTranerunderthe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25-262.2LanguageTranerundertheInterlanguageHypothesis26-302.2.1LanguageTranerundertheErrorAnalysisHypothesis26-272.2.2LanguageTranerintheIntermediateInterlanguagestage27-292.2.3LanguageTranerintheRecentInterlanguagestage29-302.3SummaryontheDevelopmentofLanguageTraner30-31ChapterThreeTheResearchMethodology31-423.1TheResearchQuestion31-323.2Purposeoftheresearch32-333.3ResearchHypotheses333.4ResearchProcess33-423.4.1AModelExperiment33-363.4.2ResearchDesign363.4.3ElicitationoftheResearch36-383.4.4Subjects383.4.5Material38-403.4.6Method40-42ChapterFourExperimentDadaandDataAnalyses42-564.1DataonTranerabilityTestandAnalysis42-454.2DatainReceptiveLexiconandAnalysis45-494.3DatainProductiveLexiconandAnalysis49-534.4ComparativeStudybetweenReceptiveandProductiveLexicon53-56ChapterFiveConclusion56-645.1MajorFindings56-575.2DicussiononTheApplicativePedagogicalSignificanceoftheFindings57-615.2.1Understandingthecommonalityoftraner57-585.2.2IntegralaswellasSeparateTreatmenttoTraner58-595.2.3AttempttoEnhanceLearners'ConsciousnessofInterlingualSimilarities59-615.3Limitations61-625.4RecommendationorFutureResearch62-635.5Summary63-64Bibliography64-67Appendixes67-70Acknowledgements7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