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7354 浏览:237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民俗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语文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推卸的责任。基于目前状况,对中学语文教学应弘扬民俗文化了积极地探讨。
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

2.03.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18-02 收稿日期:2012-02-15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组成,是凝聚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法定节假日,社会反响热烈,民众以空前的热情、的活动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民俗文化组成的传统节日了的,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量。中学语文教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向展示各时期不同民俗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进展形态。民俗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和人类素质教育的组成,是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让学生、吸纳民族文化精华,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人载体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文化是非物质的文化,它的内涵非常,四大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节日娱乐、禁忌习俗。

二、中学语文教学弘扬民俗文化的理由与可行性浅析

(一)理由
1.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的,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鲜活的民俗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既能感受、体验到语言意的体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对于民俗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深远的历史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2.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优秀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吃洋快餐,看日本动画片,很少的民俗文化,对祖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调查,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的差别。民俗文化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话语里,有的学生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不敌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导致用方块字传承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对断链的危险。,一名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文化经典,是当仁不让的使命,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二)可行性

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俗文化教育的了可能。

,中学生正青春年少之时,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未形成,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大都着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授课时若能侧重的引导,在启发学生去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等,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识恰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教学中能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时若能用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等新课的导入,就地吸引学生的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文课程于在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

新课标对教材的编写了新的倡议:教材编写“应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开阔学生视野”。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在它所的民俗文化。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三、中学语文教学弘扬民俗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教学论文。

(一)古诗与文言文教学弘扬民俗文化

中学课本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以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以《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巧妙这些古诗词,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在平时教学中,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会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民俗文化思想精髓在无形中自然会得以传承。

(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弘扬

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它是民族或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民俗文化教育。
(三)在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荐和引导 古代文化经典著作,是一座的蕴涵着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广大中学生去摸索。中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但每天若能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祖国经典著作推荐给学生,是对民俗文化弘扬的最好途径。

(四)在语文教学写作训练来弘扬民俗文化。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学期间,教师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使学生在写作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五)在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来弘扬民俗文化

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教材有关民俗内容,使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学生珍视真挚的友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学生对爱情要忠贞不渝……这些都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历经千年美的风范、善的追求。在教材中若涉及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这些民俗,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思想教育。

(六)在语文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来弘扬民俗文化

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安排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还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探讨性学习,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民俗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语文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应提高的文化修养,感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民俗文化气氛,民俗文化来培养青少年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引导青少年在学习民俗文化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文献
[1]郑伟荣.民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8):118~119.
[2]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承传.语文教学探讨[J].2004(4):33.
[3]钱穆:《学术通义·序》,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4]陈娟.《高中语文新课程资源开发应民俗文化》《现代语文》 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