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集序》教学内容选择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32219 浏览:1468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任何一节课,的理由有两个,即“教”和“怎么教”。教,教学的取舍理由,是课堂教学智慧的表征。教学的取舍在本质上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而取舍的能力代表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眼光和。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是但又区别的三个层面。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内容并简单地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经过教师的取舍,方能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内容。以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来说,语文课堂并“教教材”,“教取舍的教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以某种来说,他的书法影响更大,有“书圣”之美誉,尤其是“兰亭集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自东晋,1600年来,历代学者共尊《兰亭集序》为天下“神品”。但以语文教材内容来说,《兰亭集序》文采灿然,真实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意识情感,文中情感由“乐”转“痛”再而“悲”,“乐”、“痛”、“悲”三段三字,情感落差,情切而意深;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在骈俪藻饰之风盛行的两晋时期,别开生面。
这篇产生于特殊的,深刻思辨色彩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的传世经典,因教师的生活和知识阅历的差别、探讨视角和精神立场的不同,造成了在《兰亭集序》教学内容选择上的多种可能:或书法鉴赏,或晋人风骨解读,或人生哲理之思,或骈散并行行文笔法的探讨,或诵读指导,或汉语知识的学习……
凡此,正好着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必定教育论文教学内容的取舍理由。那么,《兰亭集序》教学内容的“取”“舍”的对策是呢?

一、以文本的本质出发,选择最能课文特点的教学内容

以题目看,《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序”属实用文体,其作用写作、写作目的、内容或同书本有关的事情,以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兰亭集序》书序的一般特点:作者先交代了结集的理由——聚会兰亭,饮酒赋诗;接着交代诗集内容——畅叙幽情;交代结集目的——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以序言的作用“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入手,文章结集的目的“亦将有感于斯文”可的阅读线索。“斯文”指这次集会的诗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后来读到集子的人,也会对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派生出三个阅读理由:是样的感慨?感慨因何而生?感慨是怎样抒发的?
由这三个理由,,《兰亭集序》题为“序”,但是要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作者的。议论的生发建立在兰亭美景的描写和文人雅士齐聚兰亭“修禊”的叙述之上的,由某一事引发议论成了后来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所以《兰亭集序》又当作山水游记来读。
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是以东晋进展的。散文是真实的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被写的人和事,自然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人,更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这样一来,文中特殊情境山水和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就成了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说是“特殊情境山水”,一是山水是兰亭之景,二是山水是真率性情之人眼山水,三是山水是了自然山水之美的晋人眼山水。之所以说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是说议论生死,抒发人生不永的伤痛,是文学中永恒的命题,现在谈论话题的却是晋人王羲之。当典型晋人风度的人,将生死置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去和晋人“谈玄悟道、归隐山林”这一普适性的中去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时,自有他独特的情感认知,“苍凉悲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古文观止》)。

二、以学生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与学生认知经验进展需求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阅读的需求出发。当文本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的情感经验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了某种联系,语文教育所特有的“体悟”才能有生发的。《兰亭集序》中学生阅读模糊的地方有这样几处:开头一段,寥寥几笔的暮春之景何以让作者“信”“可乐矣”?“乐”到底是怎样的感觉?是哪几种不同的生命引发了作者之“痛”?既然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为何又说“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如此突兀,同前后之间怎样的联系?勾连学生的理由,学生理解的内容在该如何体察《兰亭集序》中谈生死的那个人和那个人的心情?
晋人的山水审美不同于前人。美学史一般以“畅神”来魏晋时的山水审美观。所谓“畅神”,是说欣赏者山水之美的赏会,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魏晋时期,对山水的欣赏,完全着意于山水美对人心绪的触动,在《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山水自身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美使作者“视听之娱”,激发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畅快之情,再加上文人雅士聚集于曲水旁,在“流觞曲水”间,在人和自然建立起的亲密、互动的联系中,赋诗、饮酒,“畅叙幽情”。此时的气氛,此时的酒,王羲之在混乱而痛苦的现实中安放的情感在自然中得以寄托时,怎能不“信”“可乐也”?
在山水的赏会中,大自然的宏阔,生生不息,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局限性深刻而凝重的感慨。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归于结束。生命局限性带给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体验:“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想见,当王羲之正享受着生之快乐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衰老和死亡的临近和回避,怎能不哀随乐生、悲以中来呢?所以在古今面对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想到“死生亦大矣”的古训,进而发出“岂不痛哉”的嗟悼。
引发了王羲之对人生深远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由乐而悲,由生而死,人类克服的局限。作者为此悲悯叹息。想到时人对生命的“一死生”“齐彭殇”,这又怎么可能?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是重于“死”的,“彭”是优于“殇”的。王羲之对生命的局限性深刻的洞察,为此他深深地悲叹,但他尊重现实,尊重生命,也同情感同前人的悲喜,,如何让短促的生命给浩瀚的宇宙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王羲之并给明晰的答案——这也正是王羲之的矛盾之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但“喻之于怀”——俯视众生的悲悯情怀,对人生苦难、生命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的勇气和执着,却让感受到了思想的美丽,感受到思想着的快乐。
以上面的浅析,学生理解的还是在对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上。据此,与学生的认知经验进展需求相一致的教学内容是:走进作家的生活世界和作品的思想世界,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这一点恰是由散文重思想,并且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这一体式特质所决定的。
另外,《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这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的要素。
综上所述,文本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重合的落点,确定《兰亭集序》教的内容是:在疏通文意的上,领悟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所表达的充满情感浸染的生命思索。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科学探讨所(兰州市北滨河东路364号);730046)
电子邮箱:lzzwl70@126.com
电话:13119301252: 39667926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